领航者 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与走向世界的思考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石,造就了中国今天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中国虽然已成为制造业的世界第一大国,但仍然不是制造强国。要由大转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紧要关口。

领航名人馆

曹德旺

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董明珠

格力集团董事长

郭台铭

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

李东生

TCL集团董事长

1

中国制造智能化之路

我们的许多领航者嘉宾都曾创造了中国制造业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对于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思考与洞见。

郭台铭:为工厂建造

工业互联网的“大脑”

在上个世纪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郭台铭从台湾到内地探亲,决定到内地投资建厂,并扎根深圳。30年来,富士康从一个百人规模的来料加工模具厂,发展成为中国内地出口总额最大的企业。面对未来,郭台铭将工业互联网视为集团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郭台铭认为,制造业每天都产生大量的数据,几百万台的设备,上百万的员工每天在运作,这些数据就是工业大数据,然而“过去我们没有把它完整地收集起来”而分析这些工业大数据会产生很多的价值。“比如说我们今天全世界、全中国有几十个工厂在做类似的东西,有一条生产线发生问题,我们就不能及时传到另外一条生产线。”而有了数据分析,就可以同步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实现中央调度,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对于工业互联网的前景,郭台铭认为最主要是提高效率,提升质量,减少库存,降低成本。有了新的技术,就可以充分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要什么就做什么给他,什么时候客户不要了,就赶快做下一代的产品,机器本身还能进行自我检查,截取数据,如果产品做的不好,就不能移到下一站去,“智能制造,你不好的产品还不容易买得到。”

郭台铭认为工业互联网的精髓就在于在工厂里建造个“大脑”,随时可以接收各种讯息,每一个最基层的核心层接到讯息以后,不需要等待指令就自己会处理。

李东生:人工工作量

每年减少15%到20%

自大学毕业后,李东生便加入了消费电子品公司TCL,而在这四十年间,李东生一直专注创新,并在今天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带领企业向智能科技企业转型。

经过多年的发展,制造业已经实现了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工种,而且比人的工作做得更为精准,效率更高,质量更好。而李东生认为,智能化是做一些取代人的工作。智能制造体系通过传感器把数据输送到工业互联网的大数据终端,再由数据终端综合以往的情况来做出判断和指令,这比人来做出判断会更加准确。

还有一个运用领域在技术研发,“我们一个产品如果发现有问题,从改完设计走一个流程下来,要14天,出来结果才知道改这个东西对不对,但我们用智能设计的方案,就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模拟进行,因为它积累了很多以往的数据,会先给你提出修订,说你这个可能有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开发成本也可以大幅降低。人会累,机器是不会累的。而且它总是能够做出很理性的判断。”

李东生透露,TCL这几年每年人均效率的提升大概是15%到20%,工人的数量和效率是挂钩的,所以同等的工作量每年大概减少15%到20%。

董明珠:对研发经费不设上限

从基层业务员到集团董事长,董明珠领航格力专注空调制造已经超过20年,业绩从两千万做到了超过两千亿。几十年来,董明珠专注投入核心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引领了格力电器顺势而变。

在研发方面,董明珠坚持不为企业的研发经费设上限“我的概念是只要需要,你应该无条件地去支持。我们坚持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技术,自主培养人才,自主建设管理,我觉得都是在自主上做大文章,所以我们才能可持续地发展。”

如今人工智能、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更加迅速,董明珠认为传统行业要利用好新科技。“现在我们可以全球联网,我在珠海就可以看到你的空调使用状态是什么,有没有问题,这就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升级。在互联网的时代,我这个空调怎么样让消费者用得更加满意,怎么样更加智能,怎么样更加方便,很重要。”她认为没有实体经济,互联网等于零,没有互联网的话,实体经济就落后。但是经济绝对不能离开实体经济。“你不能说我有了互联网,空调可以不要了。”

格力电器在制造业行业里面属于转型成功的例子,然而对于很多制造业企业,利润非常微薄,在转型升级中面临很大的困难,特别是要掌握自己的核心技术。对此,董明珠的建议是小企业在转型过程中最根本的是要做好品质保障。“你对一个产品要求都不达到极致。你怎么转型?什么技术到你这里也是落空。”

曹德旺:企业升级时机很重要

从30多年前为了“给中国人制造一片属于自己的玻璃”,做到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专业制造商,这么多年来,曹德旺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

对于制造业企业升级换代,曹德旺的态度是时机很重要“人要动的话最好是身体健康的时候动,如果时机选择不对,你身体病怏怏的,不动不死,动可能会死,对吧。所谓升级换代,也是一回事,也要从产品的可行性,资金的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管理可行性等综合来分析。”

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曹德旺认为人才十分关键, “我们是人口大国,绝对不是人才大国。”然而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还是靠人口红利。中国近几年发展过程中出现高级白领短缺的问题,在资源分配、经验积累、技术积累方面都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优化。

曹德旺认为工业互联网是一种智能管理跟智能制造的结合,像福耀集团在九个国家、中国的16个省,美国5个洲有机构,把工业互联网应用起来,就可以实现便捷的工业通讯和大数据应用,提高效益。

2

中国制造全球化之路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投资海外。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18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许多优秀的企业也从单纯追求快脚步和大规模,转向深耕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进行全球产业布局,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

这些中国制造业的领航者对于中国制造业走向全球化又有什么思考与洞见呢?

李东生:提早布局全球化

有利于避免风险

在二十年前,李东生就已经下定决心走向全球化之路,开创了中国企业大胆进行国际并购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先河。但是在这条路上,李东生也比其他人经历了更多苦涩。在2004年TCL收购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的交易中,李东生面临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与挣扎,也让他总结出一套全球化的独特思路。

回忆起当年的收购,李东生仍然认为从战略上来讲并没有错误,但在一年做两个那么大型的跨国并购,当时企业的能力跟不上,而且在并购过程中又遇到重大的产业转型。“我们当时遇到那么大的困难,支付那么大的代价,并不是说必然的,很大的原因是我们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当时我们所做的事情不匹配。”然而今天回头过来看,如果没有15年前对汤姆逊彩电业务和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并购的话,TCL就没有今天全球化的基础。“当时代价很大,但我们把很多有价值的能力建立起来了,支撑我们在今天全球化的业务当中走在了中国企业的前列。”

如今反全球化的这种浪潮和地方保护主义,确实对中国企业走出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李东生看来,如果企业能够提早做好全球化的布局,这种影响就会很小,甚至是一个机会。“比如说北美市场,我们在墨西哥有工厂。这样的话就算美国对中国的产品设立很高的壁垒,但我们墨西哥工厂的产品供应到美国是不受影响的。”这也是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经验分享。 “全球化是你的业务、供应链、销售渠道和服务能力的全球化。全球化不是简单让产品走出门外,而是要把自己的整个产业能力在全球的主要国家和市场能够扎下根来,这样的布局它能够避免关税的壁垒,能够避免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贸易摩擦所产生的一些风险。”

曹德旺:企业的核心技术

要靠自己

早在1995年,福耀集团就开始了“走出去”的步伐,在美国设立了第一个海外工厂。曹德旺始终领航福耀集团进军全球市场的脚步,但同时他也一直对全球化这个概念和自身的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

在他看来,全球化是一个企业产品、品牌的全球化,需要其质量、价格被消费国所认知和认同。“不是你做几个东西拿到美国去卖,就是全球化。这是一个很高段位的要求,中国企业想实现全球化,我相信它需要沉下心,实实在在地动一些脑筋,首先从产品方面让消费国所认知和认同。没有这些,一切所谓全球化都是虚构的。”

而最需要提升的方面,在于应用材料研究和精密制造。在曹德旺看来,我国这两部分的技术还比较落后。“企业的核心技术要靠自己,要养孩子你自己生。你去抱养一个孩子也叫你妈妈,但是别人的孩子。所谓核心竞争力,是钱买不来的,偷也偷不来,如果是你自己的技术,你自己练就出来的,发洪水海啸也不会被冲掉。”

而对于自己的定位,曹德旺认为自己是中美两国邦交正常化的民间大使“我不会让中国人失望,也不会让美国人失望。”他希望坚持扮演两国的义务宣传员、联络员和推销员的角色,致力于中美合作正常化的推动。

郭台铭:不走智能化

在国家上就没有竞争力

2017年,富士康宣布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设立新工厂,计划于2020年投产。谈起这一步棋,郭台铭认为美国首先是有市场,希望分散一下风险;其次美国有人才“我们到美国去设的不是一个工厂,是一个高科技的生产技术研发中心。如果说你不走高科技,不走自动化,不走无人化,不走机械化,不走智能化,收集大数据,我们在美国肯定是没有竞争力的。”因此这一步棋是逼着自己往高端走。还有运输问题,因为高科技产品的时效非常重要,在当地生产,可以将交货时间缩短到一两个礼拜。

郭台铭十分坦诚地说:“我们商人就是哪边有市场,哪边有竞争力,我们就取得那里的人才,取得那里的市场,取得当地的资源,然后来统筹运用。国际性的公司你不能只在一个地方,我们必须要走国际化。”

董明珠:核心科技

是全球化的最高要义

高喊“让世界爱上中国造”的董明珠,坚持走“高标准、高质量”的路线,认定核心科技是中国制造全球化的最高要义。她认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可以考虑换一个思路,“我们现在讲国际化采购,都是去国际上采购最先进的零部件回来。中国能不能倒位思考,别人到我这里采购我的核心部件来为他服务呢,我觉得那也是国际化。”而在她看来,这是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一种担当。

于盈漫谈

我们看到制造业确实比较苦,这些领航者们都仍在一线打拼,每天长时间工作。但他们的生活都相对简朴,肯定不是仅为钱而工作。看到他们在衣食无忧之后,还有很大的动力继续往前冲,是对员工的一份责任驱使着这些领航者带领公司一路向前,在产业转型、全球布局上有很大的动作。因为行业竞争激烈,公司如果不发展,员工也会失去工作。高效的执行运转往往伴随着强势的作风,但他们也都以身作则,用实际的行动给许多人更多机会,尽力把员工子弟照顾好。更难得的是他们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制造需要高效执行力,但更需要持续学习,敏锐捕捉变化,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基业长青!

11月17日-12月8日

《领航者》推出人工智能系列

每周日晚9点40分

凤凰卫视中文台

编辑:黄雪迪、陈炷晰、撕纸小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