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泻下药:芒硝

芒硝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加工而成的精制结晶。因形似麦芒,故名。性味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的功效。主治积滞便秘,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等病症。

药性

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

泻下攻积,润燥软坚,清热消肿。

临床应用

1.积滞便秘。本品能泻下攻积,且性寒能清热,味咸润燥软坚,对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尤为适宜。常与大黄相须为用,以增强泻下通便作用,如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伤寒论》)。近来临床亦常用于胆石症腹痛便秘者。

2.咽痛、口疮、目赤及痈疮肿痛。本品外用有清热消肿作用。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可与硼砂、冰片、朱砂同用,如冰硼散(《外科正宗》),或以芒硝置西瓜中制成的西瓜霜外用;治目赤肿痛,可用芒硝置豆腐上化水或用玄明粉配制眼药水,外用滴眼;治乳痈初起,可用本品化水或用纱布包裹外敷;治肠痈初起,可与大黄、大蒜同用,捣烂外敷;治痔疮肿痛,可单用本品煎汤外洗。

用法用量

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后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忌用或慎用。

鉴别

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针状;通常成致密块状、纤维状集合体。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具完全的板面解理,莫氏硬度1.5~2,比重1.48。味清凉略苦咸,极易潮解,在干燥的空气中逐渐失去水分而转变为白色粉末状的无水芒硝。本品为棱柱状、长方形或不规则块状及粒状。无色透明或类白色半透明。质脆,易碎,断面呈下班样光泽。无臭,味咸。

附方

①治阳明病,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者,大便鞕:大黄四两(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伤寒论》大承气汤)

②治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伤寒论》大陷胸汤)

③治关隔大小便不通,胀满欲死:芒硝三两,纸裹三、四重,炭火烧之,令内一升汤中尽服,当先饮汤一升,已吐出,乃服之。(《肘后方》)

④治食物过饱不消,遂成痞膈:马牙硝一两(碎之),吴茱萸半升(陈者)。煎取吴萸浓汁投硝,乘热服,良久未转,更进一服。(《经验方》)

⑤治小儿赤游行于体上下,至心即死:芒硝纳汤中,取浓汁以拭丹上。(《子母秘录》)

⑥治火丹毒:水调芒硝涂之。(《梅师集验方》)

⑦治眼有翳:芒硝一大两,置铜器中,急火上炼之,放冷后,以生绢细罗,点眼角中,每夜欲卧时一度点。(《孙真人食忌》)

⑧治小儿重舌:马牙消馀舌下。(《延龄至宝方》)

⑨治小儿鹅口:细研马牙消于舌上掺之,日三、五度。(《简要济众方》)

⑩治漆疮:芒硝五两,汤浸以洗之。(《千金方》)

⑪治代指:单煮川芒硝汤渍之。(《圣惠方》)

别名

盆消(《本草图经》),芒硝(《医学启源》)。

来源

为矿物芒硝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

出处

《名医别录》

参看

  • 《中药学》- 芒硝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