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历史文化名城的记忆,《兴化文化史稿》出版

摘要:11月27日,《兴化文化史稿》举行首发式暨研讨会,这部由兴化市委宣传部组织编撰,历时两年而成的地方文化史作品正式与大家见面。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史道智 吴俊翔 记者 毛晓华)每一个城市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传记,对于兴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更有值得记录与书写的浩瀚记忆。2017 年,兴化市委、市政府启动"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对兴化文化进行系统性梳理与研究。11 月 27 日,《兴化文化史稿》举行首发式暨研讨会,这部由兴化市委宣传部组织编撰,历时两年而成的地方文化史作品正式与大家见面。

△《兴化文化史稿》

兴化古称昭阳,为战国时楚国大将军昭阳的食邑封地,地处里下河腹地,境内水网密布,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历史文化遗存丰富。这里有新石器时期的蒋庄古文明遗址,是长江以北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良渚文化聚落,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力佐证之一;有经历过抗击金兵、防御倭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烽火硝烟的古城墙遗证;有八百年菩提古树,还有百年老药店上池斋;有建立吴政权的张士诚,状元宰相李春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等 …… 在当代,这里不仅是"中国国际象棋之乡",还是全国唯一的"中国小说之乡",有着毕飞宇、王干、费振钟、朱辉等享誉文坛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还有一大批坚守在兴化本土的作家群体,成为当今文坛热衷研讨的"兴化文学现象"。

△现场进行了赠书活动

据悉,2001 年,兴化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2015 年,又启动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化市委宣传部组织启动了《兴化文化史稿》的编撰工作。

据介绍,为做好《兴化文化史稿》的编撰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兴化市委书记李卫国担任主任的编委会,并将此项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在编撰团队的组成上,聘请了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华学诚教授、扬州大学徐林祥教授为顾问,著名学者费振钟为主编,地方文史专家成爱君统稿,整本书由本地文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分别执笔撰作,撰作者队伍共计 20 多人。从 2017 年 8 月启动,历时两年,其间六易其稿。

《兴化文化史稿》全书 36 万字,除文字外,还配有部分历史图片,主要内容分为导言、正文和兴化文化大事记三大块,其中正文部分所述兴化文化又分为五章:兴化文化发生的自然与经济基础;近代以前兴化社会生活形态;兴化的教育、学术与科技文化;兴化古典文学艺术的重要成就;兴化民间风俗与礼仪。

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到兴化行政区划的历史渊源及其行政更迭;兴化古文明从影山头文化到将庄浪者文化,再到南荡文化的历史演变;兴化作为里下河地区"锅底洼"的地理特征,兴化治水屯田的漫长历史;兴化人口盛衰的移民流亡背景和宗姓家族的文化优势,兴化文学与艺术的杰出成就;以及兴化文化的萌生期、显形期、形成期、丰盛期、转型期的漫长文脉。

"编撰《兴化文化史稿》,既是对兴化地方文化史的梳理与总结,也是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寻求和发掘历史资源。"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春龙说,不断推进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对兴化文化进行纵向贯通、横向关联的系统性研究,梳理文化发展脉络,展示地域文化特色,这不仅仅是一项学术工程,更是一项惠及大众、泽被后世的文化传承工程。

刘春龙说,接下来将会把这本书不断推广,让"她"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让更多人看到,发挥最大的作用。下一步将依据历史文献和文物、遗迹、实地调查资料,全力编撰《兴化文化丛书》,共有 20 本,对兴化历史文化继续做个案分析和大背景下的阐释,以期对地域文化研究、保护和建设有所裨益,对当今的考古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将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通讯员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