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消息,昨晚,央视推出了《中国女排》系列纪录片第四集“反败为胜”,讲述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在陈忠和教练的带领下,如何顶住了头号球星赵蕊蕊临阵重伤的不利因素,在决战俄罗斯时上演3-2惊天大逆转。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后,国际排坛开始球员高大化,中国女排身高吃亏,只有赵蕊蕊一人身高超过1米9。赵蕊蕊来自排球世家,排球天赋高,也是球队的战术核心。
她介绍,“中国队当时杨昊、王丽娜、张越红都只有1米8多一点,让她们去面对欧美大个子去拼强攻,其实比较吃力。所以我尽量去吸引对方的攻手,会有一定的牵制力,这样可以给旁边队友制造更多机会。”
排球运动需要天赋,但是中国女排却没有任何优势,身高面对俄罗斯、意大利有差距,天赋不出众,只能靠勤奋来弥补。
袁伟民时代,中国女排在郴州苦练,曾经有练到下午3点吃午饭的经历,而时隔20多年,同样的故事在这里再次上演。
陈忠和说:“就是从上午8点练到下午3点,把东西拿到球场来吃,吃完了再练。其实也不能太多了,太多会伤害运动员,伤病会比较突出。但是,偶尔让她真正知道,刺激到,你没有完成任务,你不好好投入,你是走不了的。要让她真正地记在心里,铭刻心上。”
赵蕊蕊回忆,“当时在郴州训练到下午3点多,食堂的工作人员特别实在,就把米饭、菜啊肉啊,都端过来了。结果陈导说,训练还没结束,你送这个来干嘛。又全部拿回去,送来了牛奶、面包,就这样,大家就真是随便吃一点,再投入到比赛对抗中。”
“我记得那天打完下午3点多,大家在餐厅里哭得稀里哗啦的。”
陈忠和设置了非常严格的训练方式,而队员并不清楚教练为何要在一些细节上较真。
也不知道这些枯燥训练的价值,不过几年后的奥运赛场上她们终于意识到了价值所在。
陈忠和表示,“运动员其实在大赛当中并不是比技术,技术是靠平时的积累,真正是比作风、比心理,比顽强拼搏。你能不能把平时训练的东西拿出来。有的碰到关键的时候,腿软了,心里想法多了,真正豁不出去了,东西拿不出来。”
陈忠和在刚组队时,在各个位置挑选队员的标准并不是名气大,而大多是比赛作风比较顽强的队员,即便是全国最顽强的一批队员,也很难完成陈忠和的训练。
《北京晚报》排球专项记者孔宁表示,“陈忠和他这个魔鬼训练,是一天四练,还要开小灶。她们用四条腿,我把两个胳膊也当腿,训练完之后,用四条腿爬楼梯,或者扶着楼梯把手,回到房间,瘫在床上,睡去。”
在中国女排最低谷,陈忠和能够带给队员的唯一办法就是刻苦。2002年釜山亚运会前,陈忠和曾经在一次训练中发飙,“我们天天在讲,天天在讲,要成功就是需要努力,就要每天跟困难作斗争。”
“我们目标不是亚洲啊,我们目标是世界啊,2004年,所以你就是要不断提高,不断要求啊,我松,可以啊,不练了,休息,行吗?害你们啊,没用的。”
多年后,陈忠和回忆,“亚运会的时候我非常着急,看她们这种状态我就火了。那个时候无名火就上来了。有一些人说陈忠和训练太过了,强度太大了,伤病太多了。但是我认为,这边条件太差了,你不埋下去训练,不兢兢业业去精益求精,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你怎么能拿冠军?如果是天天快乐排球,舒舒服服,让队员天天放假,她很开心了,但是最后她会骂你,真正离开队伍,离开国家队,她缓过来会骂你,当时不好好给我们抓紧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