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佳木斯热电厂车间。(图片由作者提供)
走进佳木斯华电能源股份公司佳木斯热电厂,可以看到一座电厂工人参与设计和施工的著名音乐家马可的钢制塑像,在厂史展览室里,摆放着一些马可当年的用品。展室人员会告诉你,佳木斯热电厂的前身是1938年建成的佳木斯发电厂(所),就是在这里,中国工人阶级唱响了迈向新中国时的第一首高昂战歌,这首歌就是《咱们工人有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做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策,延安鲁艺、延安大学、延安新华书店、东北电影制片厂、东北日报等一大批我党政治文化机构相继迁入佳木斯,一时间,佳木斯成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又一根据地。时任中共中央北满局书记的陈云到佳木斯检查工作,看到很多从延安来的文化教育团体和文化名人,很有感触地说道,佳木斯成了东北的延安了,佳木斯因此有了“东北小延安”的美誉。1945年12月,马可随鲁艺文工团从延安挺进东北。马可的女儿马海星说,1946年至1949年在东北工作的这段时间,是马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在陕北时,他接触的都是农民,通过深入生活,采集了大量民歌和民间音乐,创作出了《白毛女》《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南泥湾》等著名的音乐作品。到了东北,他第一次接触到“大产业工人”,东北大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场面,工人阶级豪情满怀的革命激情和斗志,使他深受感染。他说:“我为农民写了不少曲子,但还没有给产业工人写过曲子”,下决心创作出一首工人阶级的战歌。
为了深切体验这种全新的生活,马可带领文工团员到佳木斯一些工厂和铁路搜集素材,深入到火热的生产现场。在佳木斯发电厂,工人们光着膀子,挥动着铁锤,高喊着口号修复被日寇毁坏的机器设备,废寝忘食地恢复生产支援前线。马可也穿起工人的服装,亲自抡起大锤。劳动休息的时候,女文工团员为工人们演唱《翻身五更》,工人们问有没有工人翻身的歌,马可回答还没有编出来,于是,一位老师傅唱起了自己编的《工人四季歌》:“秋季里来菊花黄,工人翻身自己把家当。成立了职工会,参加了自卫队,组织起来那么有力量。”老师傅唱歌的声音很朴实,嗓子还有些沙哑,可是他的歌声很有吸引力,马可很受感动,记下了曲谱。当天晚上,他用二胡试着拉起《工人四季歌》的曲调,一边拉,一边思索。文工团员们也在思考议论:“歌颂他们的生产热情”,“歌颂他们坚决、勇敢、热情、乐观的精神”,“歌颂他们改造世界的气派”,“真是伟大!伟大的……力量!”“我看可以叫做伟大的工人……伟大的力量”“不如干脆就叫《工人有力量》!”在沉思和讨论声中,《工人四季歌》的欢快曲调逐渐形成一个新的热情的旋律,《咱们工人有力量》的初创完成了。初稿诞生后,马可组织文工团员到电厂教工人演唱和征求意见,以后又带到哈尔滨和沈阳反复修改。初稿中有一句:“为什么?为了打老蒋”,后来改为:“为什么?为了求解放”;歌曲原来名为《我们工人有力量》,后来改为《咱们工人有力量》,显得更为质朴和亲切。1948年底,马可在沈阳将作品定稿,发表于当时的《人民音乐》第一卷第一期:
“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盖起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的世界变了样!嘿!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造成了枪炮送前方!咱们的脸上发红光,咱们的汗珠往下淌!为什么?为了求解放!为了咱全中国彻底解放!”
马可说:“在选择主题方面,这个歌曲所表现的是翻身工人认识了自己的力量,认识了自己是世界的创造者,为求得自己的彻底解放,加紧生产支援战争”。歌曲采用二部性的结构,前一段落以坚定有力的节奏、一唱众和的豪迈音调,刻画出工人阶级沉着坚毅的性格,表现出他们改造世界的雄伟气魄;后一段落节奏紧凑,出现了欢快的劳动呼号,把歌曲推向高潮,形象地描绘了工人阶级忘我劳动的热烈场面。这首歌一诞生,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从关外唱到关内,从黑龙江解放区唱到全国,从1947年唱到今天,成为歌唱中国工人阶级的一个时代音乐经典。
1976年7月,马可因病去世,时年58岁。在音乐界纪念马可百年诞辰的座谈会上,音乐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马可精神”,对马可和他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在谈到《咱们工人有力量》时,认为歌曲把“中国传统的号子与西方进行曲相结合,是在学习民间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展现了干劲十足的工人形象”;“现在我们应该再听一听《咱们工人有力量》,想想我们心中能够撞击出多少流淌在人民心中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