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鉴赏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值得一提的是,《千里江山图》画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宽2倍、长2倍(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

此画本无名,后因乾隆提诗“江山千里望无垠”故后世称为“千里江山图”。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画面细致入微,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图,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在该作品人物的刻画上,极其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飞鸟用笔轻轻一点,具展翅翱翔之态。

《千里江山图》画卷,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而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并将创作者的情感付诸创作之中。《千里江山图》虽属于写意之作,但不乏工美佳作,表现了青年画家具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千里江山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千里江山图》

绢本大手卷

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

纵观画卷:

全幅整绢画成,有清弘历题诗,后隔水有宋朝蔡京的跋一,尾纸有元朝李溥先的题一。打开卷轴包首,引首即可见朱红印章数枚,以及卷首题诗。

《千里江山图》描绘岗峦起伏的群山,和烟波浩淼的江南山水图。

其上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茅庵草舍、水磨长桥等静景,穿插捕鱼、驶船、游玩、赶集等动景。动静结合恰到好处,刻画精细入微,意态栩栩如生。

开首高山之巅直入云霄,其后丘陵连绵,崇山峻岭,移步换景,渐入佳境。从前景山峦村居起势,隔岸画群峰秀起,两翼伸展渐缓,与起势的山峦遥遥相对。

翻过两重山可见幽深的宅邸,处处可见白衣隐士且走且停,似在赋诗作曲。继续前行,又是一座其上有凉亭的桥。继续向前便临江了。远景烟波浩渺,层峦起伏,犹如仙境。

登岸后,悬崖山路九曲盘旋通向深处的庭院。山间瀑布,挂挂溅泻,复流大江。从高远至深远之景,引人入胜。

通向第二段美景的跨江大桥蔚为壮观,中间建有宫殿式楼阁,宛如彩虹般壮观。

此段群峰参差节奏明显加强,峰势向左回旋,平坡伸延,直探入江中琼岛气势延展。近景山峦和渔村与琼岛相连。

与此相连又是亭亭群峰,卷前题诗山中村庄、带有凉亭的古朴小桥,簇拥着全卷的高峰,似直插天际,达到高潮。

高峰左边峰峦,与深入画里的曲折江流相映成趣,回转成为第二段结处。漫步于此,意味无穷。

跨江大桥上岸,翻山越岭见一处平原,村落房屋错落有致河滩渔船逍遥自在,舟行水中可见隔水两山遥相呼应,岸边绿地生机盎然,翻山越岭方至巅峰之下。

第三段节奏渐趋平缓,岛下平铺渔村,舟帆点点,起承接作用。卷左下部画近景坡岸与之相连接,突起的秀峰其势向上伸过江面和远山,结住开起之势,总结全卷。

构图运用平远、高远、深远的结合,展现自然的鬼斧神工: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飞瀑激流,舟楫亭桥,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等活动。

全卷充分展现了「可游可居」的思想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乐享其中,达到「乘物以游心」的理想境界。

《千里江山图》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山石皴法以披麻与斧劈相结合,综合了南、北两派的特长。又于单纯中求变化,丰富了视觉表现力。

《千里江山图》雄浑壮阔,气势磅礴,既写实又富理想。不仅代表着青绿山水发展的里程,且集北宋以来水墨山水之大成。

再细品画中景物,卷长千里而无一累赘:

自然景观有山脉、瀑布、湿地、江湖和植被密林等,层峦叠嶂、数不胜数。

湿地,近处水草丛生,远处烟波浩渺。水面如镜,湖水粼粼。

山峦,绵延雄秀,山体相依又彼此独立。高低起伏,岛湖相链,山水一色。画中各组群山亦不是简单重复,每一次横向的循环都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如同乐曲中的变奏。

瀑布,流水潺潺,清秀俊逸。不仅有双叠,还有四叠瀑布,清旷壮观,蔚然成景。

画中的人文景观则有船舶、屋宇、水车、人物及各种生活场景。

光是船舶一项,就包括客船、漕船、渔船、双体船、脚踏船、小舢板等十多种。

这是龟形漕船。

这是双体脚踏船。

回到岸上来。岸上的屋宇亦包含了寺庙、书院、酒店、渔家、农舍等。

这些房屋中甚至还有一座磨坊(上图二)。

就连最平常的桥,也分了长桥、亭桥、板桥、拱桥、人字桥等等。

这是拱桥。

这是亭桥。

这个片断里的长桥,据考是江苏吴江的长桥。

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中记载:

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东西千余尺,用木万计,萦以修栏,甃以净甓,前临具区,横截松陵,湖光海气,荡漾一色,乃三吴之绝景也。桥成而舟棹免于风波,徒行者晨幕往归,皆为坦道矣。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曾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

再来看看隐藏在山水中的人文情怀。

会玩的宋人来到一汪瀑布之上,凉亭里二人对坐喝茶下棋,好不惬意。

游山玩水,饮茶对弈。

这是宋代文人的日常:写诗、喝茶、游山。

真似东坡所言,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画中有许多表现百姓生活的细节,垂钓就是其中之一。王希孟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了宋代垂钓,生动地将千年前的生活实景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与诗文中的景致无二:

【望江南 江上雪】 李纲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好在咫尺有千里之趣,玲珑显诗意万千。

除了自然与人文景观之外,在这北宋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之间,还藏着不少才子佳人诗意中的故事。

【江城子 别徐州】 (苏轼)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如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仙笔下的离别令人动容,船舶远去,只留岸边青木与佳人独立,流相思千点泪。

【浣溪沙】 王安石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几点白衣少年郎来访,目的地是隐隐在山间的小院,现在这里已没有几个人会来了。就算是最美的春色之中,也显得孤单寂寥。隐士隐世,隐的还有落寞心事。

好在丹青点灵动,水墨有深情

王希孟不仅在所绘的景观场景中细致入微、丝丝入扣。在用色上,也大胆地采用了矿物质和石青染色。此画虽然历千年之久,部分颜色已经脱落,但是其画法仍然清晰可辨,并突出显示了矿物质石色的富丽装饰效果。

山石的轮廓用淡墨勾勒,加赭石或花青渲染山体,渲染多在前后两石中的后面一石,之后再罩染赭色,石头顶部以汁绿接染,再以石青或石绿罩染,山石下部保留赭石色。

青色的渐变

山石之青与绿色往往前后各异,互相映衬,且颜色较厚故容易剥落。

水天交界处以赭色接染,画面浑然一体。

远山则以赭色为主,不施青绿等色以示空间之远。

柳叶施以石绿,天空掺以赭墨,上深下浅,彰显了天空空间透视的变化。

水色全以汁绿染出,矿物、植物颜色融合使用,将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

在设色和笔法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青绿山水”画法,即以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为主,设色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并作适当夸张。画家在较为单纯的蓝绿色调中寻求变化,虽然以青绿为主色调,但在施色时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浑厚,或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之光彩照人。石青、石绿为矿物色且极具覆盖性,经层层罩染,物象凝重庄严,层次感强,与整幅画面浑然一体,艳而不俗。

模拟还原当时完成画作时的颜色

虽不似金碧山水一般勾勒金线,然堂皇之气盎然。王希孟继承传统,画面细致入微,并充分体现出北宋时期院画风格之工整与严谨。此图可谓笔精墨妙。人物虽细小如蚁,却姿态分明;飞鸟只轻轻一点,即具翱翔之势。微波水纹均一笔笔画出,渔舟游船荡曳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综观全幅,又不失雄阔之境界与恢宏之气势。

轻点飞鸟,十分灵动

好在少年一世唯此画,此画传世永少年

最后我们来说说《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关于他的唯一信息,来自于当时宰相蔡京的题跋:

政和三年闰四月八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事在作之而已。

据蔡京的题跋可知,王希孟画这副画的时候十八岁,是宫廷画学生,被招到禁中文书库,进献过数张画作,但技艺还不甚精湛。徽宗认为希孟是个可教之才,于是亲自教授技法。不出半年,王希孟便画出这惊世奇作,进献于徽宗。

蔡京题跋

令人惋惜的是,王希孟在十八岁完成《千里江山图》之后,在二十岁左右就去世了。

陈丹青曾说过:

在《千里江山图》中,我分明看见一位美少年,他不可能老。他正好十八岁。长几岁、小几岁,不会有《千里江山图》。他好像知道,过了几年就死了。这个少年仿佛就是为了《千里江山图》而生,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就悄然离去,留下后人对他的唏嘘留恋。

元代高僧溥光曾是《千里江山图》的收藏者之一,他也对此画进行过接题:

予自志学之岁,获睹此卷,迄今已近百过。其功夫巧密处,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谓一回拈出一回新也。又其设色鲜明,布置宏远,使王晋卿、赵千里见之亦当短气,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溥光说他已经浏览过近百遍《千里江山图》,每看一回都有新的发现,而且觉得都看不完全图的细节。该图颜色鲜明,构图高远,在从古至今的山水画中,可为是独步前年,众星之首。可见评价之高。

溥光题跋

近一百年的时间内,《千里江山图》只展览了两次。

最近一次是在2017年故宫博物馆展出,可谓是万人空巷。

万里山河,千年人间

王希孟和他的《千里江山图》已经是名震天下,盛名之下其实很难名副其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