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了台湾使用S波段长白相控阵雷达的诸多不便之处。弯弯之所以在这条路上一根筋走到底,首先是美国人不希望弯弯这边出现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如果把“爱国者”这一类的C波段技术出售给台湾,那么台湾就能搞出一种机动部署的中远程防空系统,那“雷神”公司的“爱国者”能不能卖给台湾就很难说了,而且弄不好还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对“爱国者”产生竞争。
这就好比当年美国人帮助台湾搞IDF战斗机,必须要搞一个蝇量级的三代机一样,一方面降低其进攻性,以便不过度引发大陆这边愤怒,另一方面,也要给F-16进入台湾市场留有余地。
垂直发射的天弓-1导弹
另外S波段的探测和搜索能力强一些。S波段大气衰减相对C波段和X波段较小,同等平均功率情况下探测距离远,而且波束相对较宽,空间搜索能力比较强。如果是换成C波段或者X波段,那么大的天线,波束宽度可能会降到1度以下,不利于快速搜索。
以长白相控阵雷达为核心,台湾整合研制了天弓-1型和天弓-2型防空导弹系统。其中1型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天弓-2型末制导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
目前尚不清楚天弓-1和天弓-2中的长白相控阵雷达是否进行了升级。
其实,美国的SPY-1系列雷达的不同型号性能是相差很大的。忧思科学家联盟题为《超视距之盾》的报告称,SPY-1B雷达的平均功率是SPY-1A雷达的两倍;SPY-1D和SPY-1D(V)使用了单个发射机,而非之前型号的两部发射机。由于长白相控阵雷达的最核心的真空发射管(如行波管、速调管)大概率是由美国引进而来,所以长白雷达能够改进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美国人。
机动发射架倾斜发射的天弓-1导弹。
除了长白相控阵雷达以外,天弓-1和天弓-2的制导方式也比较有意思。天弓-1大概是1982年开始启动,1993年首套成军。天弓-1在研制期间,尚无主动雷达导引头的防空导弹服役,所以天弓-1不太可能直接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而选择了类似霍克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之所以地空导弹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使用指令、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以及TVM技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战术优势不是很明显。这一点不像空空导弹,使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将赋予战机发射后不管的能力,以便于战机比较早的脱离。而大型地空导弹系统没有发射后理不理这一说,整个导弹系统摊子比较大,导弹使用主动头也好半主动头也好,雷达短时间都不能从阵地撤离。
所以天弓-1使用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也可以理解。据Missile Forecasts杂志2012年的报道称,天弓-I可能使用了源自霍克导弹的导引头的半主动雷达导引头。不过,霍克使用的是全程半主动雷达制导方式,照射雷达功率大,使用了双碟型天线,一个天线照射目标,另外一个天线用于接收目标回波,确定目标方位,以便把照射天线瞄准目标。
而天弓-1使用的照射器只有一个天线,连续波的特点是一部天线不能同时完成发射和接收,所以它自己不知道目标的方位,还需要长白雷达控制这个照射器对准目标。按照中山科学院的说法,长弓-1的制导方式为“惯性中途导引+半主动雷达终端归向导引”,没提中段指令修正的事,但它具备多目标交战能力,因此很可能使用中段指令修正。
一种具备多目标处理能力的防空系统,且只有一部照射器,是不太可能全程半主动雷达,很可能像宙斯盾那样,使用了分时照射技术。也就是在飞行的前半段,通过指令进行修正,在末段,照射器可以分时照向不同目标,以引导不同导弹攻击多个目标。比如说来了4个目标,我发射8枚导弹,每两枚导弹攻击一个目标。这些导弹都首先由制导雷达提供指令修正,在末端的时候再通过半主动导引头精确捕获目标。由于理论上这8枚导弹不会同时命中这4个目标,总会有先后,所以照射雷达就分时段照射这4个目标,先照射1号,1号击落后照射2号,依此类推,以实现多目标交战能力。
天弓-1导弹和爱国者-2非常相似。
1985年台湾方面出版的风云军事丛书《国共飞弹竞赛》中就透露,当年,台军方就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了天弓1型导弹的进展,1985年该弹就试射了4次。该系统1982年正式开始研制,用了3年时间就能试射(尽管不清楚是开环弹还是闭环弹),也算不容易了。在那个年代,这种防空系统还是很先进的。
Missile Forecast报道称,台军1986年就得到一套天弓1用来测试,但是这套系统最终于1993年正式服役。台军总共装备了17套天弓1防空系统,如果果真如此,那密度还是相当大的。
宙斯盾使用的SPG-62照射雷达使用了分时照射技术,天弓-1可能也使用了类似技术。
最后我们看看天弓-1导弹的性能:长549.8厘米,直径41厘米,重900公斤,外形和爱国者相似,使用了尾舵布局方案。最大速度M3.5,最大射程70-100公里。一个可供对比的数据是,本世纪大陆用于出口的凯山-1防空导弹重量与之相当,最大射程50公里左右,改进型射程达到了75公里。总共生产了大约974枚天弓-1导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