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三大名将为何没有联手作战?真不是游戏氪金就行!

​(温馨提示:本文约3200字,配图13幅,原创不易,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多年前,笔者曾经玩过一款名为《将军的荣耀》的二战策略回合制手游,可以选择同盟国或轴心国阵营,指挥各国名将征战沙场,赢得胜利,创造自己理想中的战役结局。作为多年的德粉,笔者自然首先选择了轴心国阵营,不惜大把氪金,将包括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在内的众多德军名将召至麾下,于是乎游戏难度陡然下降,在将帅技能的加成下,可谓神佛难挡,胜券在握。

■ 二战策略手游《将军的荣耀》中的古德里安可是装甲技能满点的精英将领。

从游戏回到现实,笔者想到一个问题,为何在真实的历史上,希特勒没有将三大名将集中到一条战线上联手作战呢?会不会产生与游戏相仿的效果而扭转战局呢?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审视历史,笔者发现游戏毕竟是游戏,在现实中这三位将领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时间和空间均彼此独立,几乎毫无交集可言,因此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三大名将在同一战场并肩作战的图景,即便有可能集合到一起,恐怕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会引发很大的麻烦。

■ 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时春风得意的古德里安大将,可惜这也是他军事生涯的顶点。

在德军三大名将当中,素有“德军装甲兵之父”美誉的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将成名最早,在战前就因为创建了装甲部队,深研闪击战理论而声名鹊起,1935年出任第2装甲师师长,是德军最早的三个装甲师师长之一,在1939年至1940年的波兰战役和西欧战役时又担任第19摩托化军军长,到1941年6月的“巴巴罗萨”行动时已经高升至第2装甲集群司令(相当于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在战争初期的辉煌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古德里安于1942年初就被撤职闲赋,直到1943年3月才被重新启用,担任装甲兵总监,后来又在1944年7月出任陆军总参谋长,再也没有得到在前线指挥作战的权力。在陆军总司令由希特勒本人担任的情况下,古德里安作为总参谋长所能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 在1942年至1943年,曼施坦因绝对是东线战场上能够独当一面的顶尖指挥官。

在战前,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长期在总参谋部工作,1939年9月作为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了波兰战役,在1940年西欧战役前夕因为在作战计划上与总参谋部的分歧而被调任第38军军长,但他主张的从阿登地区突破的策略得到希特勒的支持,从而奠定了法国战役的胜局。在1941年6月的“巴巴罗萨”行动中,曼施坦因在北方集团军群内担任第56摩托化军军长,既没有和古德里安在同一作战方向上,级别上也低了古德里安一级。曼施坦因真正扬名立万是在1941年9月调任第11集团军司令,前往克里米亚半岛作战,并在次年7月攻占塞瓦斯托波尔,因功晋升陆军元帅,而1943年初的哈尔科夫反击战更是奠定了他的名将地位。此后,曼施坦因长期担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军事成就上超越了古德里安。但是,由其主导的“堡垒”行动失败后,曼施坦因在作战策略和战略指导上与希特勒的分歧愈加严重,最终在1944年3月被解职闲赋,再未被起用。

■ 隆美尔在北非战场的辉煌战绩在其他战场几乎是难以复制的,因为他再也没有可能不受制约地自由发挥。

在德军三大名将中,“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是资历最浅,却窜升最快的一位。作为一名非总参谋部体制出身的非传统军官,隆美尔在战前长期在基层部队服役,因为撰写了《步兵进攻》一书而小有名气,并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在波兰战役期间担任希特勒的卫队长。借助于希特勒的关系,隆美尔获得了第7装甲师师长的职位,并在西欧战役中崭露头角,为第7装甲师赢得了“魔鬼之师”的声誉。隆美尔真正跻身名将之列则是在1941年至1942年间在北非战场取得的一系列辉煌胜利,在兵力兵器均劣于对手的情况下,纵横千里,震惊世界,加上双方阵营的宣传机构的大力鼓吹,一位战神级人物就此诞生,最终隆美尔在1942年6月攻克托卜鲁克要塞之后,晋升为德国陆军最年轻的陆军元帅。然而,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失败后,隆美尔的星光就黯淡了很多,于1943年黯然离开北非,之后先后在意大利和西线指挥作战,虽然升任B集团军群司令,参与指挥了诺曼底战役前期的作战,但直到1944年10月被迫服毒自杀,再也没有取得与北非战场相当的胜绩。

由三位名将的从军履历可见,古德里安成名于战争初期,主要活跃于1939年至1941年的东西两线;曼施坦因的高光时刻则在1942年至1943年的东线战场上;至于隆美尔则崛起于1941年至1942年的北非战场,而且一生从未到过东线。可以说,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三位名将几乎没有太多的交集。

■ 1944年视察大西洋防线的隆美尔元帅,他一生都没有在东线与苏军交过手。

如果希特勒真的有心将三大名将集合在一条战线上,那么最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的时间段和作战区域就是1943年春夏的东线战场,当时古德里安已经被重新启用,隆美尔也从北非回到欧洲,可是该给这两位在东线安排什么指挥职务呢?这可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到他们各自的能力,还涉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 1943年被重新启用的古德里安乘飞机前往东线视察,此时东线战局与1941年已经大不相同。

当时曼施坦因已经是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这个肯定动不了。古德里安在1941年就担任了装甲集团军司令,但始终没有晋升元帅,考虑到当时东线的局势,古德里安最大可能在中央集团军群或南方集团军群内担任装甲集团军司令。当时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是冯·克卢格元帅,古德里安早在1940年西欧战役时就与这位上司有矛盾,在“巴巴罗萨”行动时两人也颇有摩擦,甚至闹到要决斗的地步,即使在1943年初古德里安被重新任用后,他与克卢格的关系依然冷淡。让古德里安受克卢格指挥,两者都不会愉快。所以,将古德里安派往中央集团军群基本没有可能。

■ 1942年8月,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冯·克卢格元帅(中)与部下研究作战地图,他和古德里安的私人关系恶劣。

那么,将古德里安安排到曼施坦因手下呢?其实也挺尴尬的。应该说,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私交不错,在1940年筹划西线进攻计划时,曼施坦因还特意找到古德里安,讨论装甲部队通过阿登山区的可能性,并且得到了后者的鼎力支持。在1943年时,曼施坦因无论是军衔职务,还是军中地位,都高于古德里安,但是论资历是不相上下的。若不是因为在1941年成了莫斯科战役失败的替罪羊,古德里安恐怕也早已晋升元帅。估计古德里安到曼施坦因手下任职多少会有些不服气吧。此外,两人对于东线局势的看法也有分歧,比如古德里安对于曼施坦因主导的“堡垒”行动就持有反对意见,这两位凑到一起是否配合默契那也是未知数。

■ 1943年3月,希特勒视察前线时与曼施坦因亲切握手。当时曼帅取得了哈尔科夫反击战的胜利,声望正隆。

最困难的还是如何安排隆美尔。1943年隆美尔已经是陆军元帅了,放到东线当个集团军司令不太合适,但是担任集团军群司令估计反对者那更是大把,而且隆美尔是否有能力指挥一个集团军群非常值得怀疑,而他在北非战场屡获胜利的那套战术理念放到东线还能否奏效也是个问题,毕竟东线战场的作战形式与北非战场是截然不同的。更为关键的,在德国高层将领中,隆美尔的人际关系其实相当糟糕,包括古德里安在内的很多将帅都不太欣赏这位“暴发户”式的陆军元帅,对其指挥能力也不太认可。笔者以为,假如隆美尔被调到东线,他最大的敌人不是苏联红军,而德军内部的同僚和下属。

■ 希特勒接见隆美尔。“沙漠之狐”曾是希特勒最宠信的将领,但在1943年时两人的关系已经不再亲密。

综上所述,即便将三大名将都聚集到一个战场上,真心未必会有什么好的结果。除了三大名将各自的资历、声望和性格因素以及军中人际关系等制约因素外,让他们联手作战的最大阻力其实来自于希特勒本人。在1943年时,希特勒对于陆军高层的不信任日益严重,与前线将领在作战上的分歧矛盾也日趋激化,对于曼施坦因的反对意见他尚且能够容忍,而对古德里安却早已不如战争初期那么信任,将其启用实在是出于无人可用的困境,并且始终没有再赋予其实权。至于隆美尔在经历了北非之败后,已经逐渐失去了希特勒的宠信。精于权谋的希特勒自然不会将陆军中最有名望的三位将领安排在一起,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在作战问题上一致提出反对意见,那才是希特勒最担心的局面。

■ 战争后期,希特勒与党政军高官们在一起,古德里安站在他的身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