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是张爱玲颇具有《红楼梦》风格的一篇短篇小说。
女主角曹七巧本来是小商人家颇有姿色的小美女,方圆几里的青年男子多有为之倾倒的。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虽然不是大户人家,也算是过上了小康生活。没有读过书,对精神生活要求也不高,嫁个正常的男子,说说笑笑被疼爱的过完一生。
想必对于七巧来说,就是幸福生活了。
命运的无常在于,它未必按照你想要的生活走下去。
官宦人家的二少爷是个残疾,因此娶不上门当户对的女子,低就又怕玷污了门楣。
于是想了个办法折中。
找个小户人家,许以大笔彩礼,给二少爷纳了妾。
本来就娶不上门当户对的大老婆,纳了妾自然也更不能。于是这个妾实际上,就是二房的正室。
客观来说,这个妾获得了大笔彩礼+二房实际意义上的当家主母+跨越阶级的身份。前提是老公是只能卧床的瘫子。
或者看起来还蛮合理的。
但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生物,因此每个人的人生都不能用以物易物方式简单粗暴去换算。
何况曹七巧嫁过去后,丈夫残疾且无能,夫妻间当然没有很好的感情生活,也享受不了正常的夫妻生活。
因为出身的贫寒,她在夫家过得并不好。
婆婆不喜欢她,妯娌不待见她,就连府里伺候人的丫鬟,也多瞧不起她。唯有几个对她略好的,又被她没有分寸的热情给逼退。
夫家人虽多,对于七巧来说,冷如寒冬。
唯一的温暖来自娘家。
尽快娘家哥嫂每次来都是为着她的钱,同时又让她在夫家更受一层鄙薄。
这似乎是一层循环:
夫家没有温暖——七巧是人,需要温暖——娘家有一点温暖,前提是给钱——给娘家钱和娘家的来往使得夫家更鄙薄七巧——七巧更贪恋娘家的温暖——娘家的温暖是拿钱换。
已经不确定什么时候七巧开始嗜钱如命了。
是因为大笔彩礼嫁到夫家时候吗?是因为在夫家被鄙薄家世时候吗?是因为娘家为了钱给予温暖吗?还是因为幻想中的爱情对象老三为着钱来接近她呢?
她的世界越是只剩下了钱,她也就越看重钱。
她的世界是多么寂寞和寒冷,她就越容不得别人的热闹和快活。即使那些别人是她的儿女们。
七巧总让我想起《红楼梦》里的邢夫人。
高嫁并没有使她们获得幸福。
正相反。
身份家世的低微使得她们在夫家没有话语权,而娘家人期待的好处和利益一旦得不到,自然是想不起来如何从出嫁的姑娘身上曾经获得过的那些好处,只会埋怨姑娘是如何吝啬如何不帮助补贴娘家。
女儿高嫁,是为了让娘家获取更多利益。男人低娶,是为了娶来得媳妇好掌控。
婚姻一旦沾上利益,从来是赤裸裸的残忍以及血腥。
而被献祭的少女们,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免又成恶龙。
每每读到古时候的婚姻,我总是不免要慨叹一番。
有对古时候女子不能自已选择自己命运的感叹,也有对现而今婚姻自由不易的感叹。
当然今日女性的自由和权益仍然并不完美,仍然需要我们努力和争取。
而回头看过去,也不能不让我们警醒奋发。
每每读到悲剧人生,我也总忍不住要自省。
不要把自己变成那些悲剧人物,也不要把自己变成促使他人悲剧的原因。
或者已经发生的悲剧,我们并不能改变。
好在,我们还能把悲剧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