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主题为“构筑人道桥梁”的人道交流合作国际研讨班在苏州大学红十字国际学院开班。此次国际研讨班由中国红十字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共同主办,由红十字国际学院承办。
红十字国际学院人道交流合作研讨班开班仪式现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主席陈竺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副秘书长亚甘·查普干,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孙硕鹏、于福龙,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彭玉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合作部主管基拉·苏莱曼扬,以及来自加拿大、伊拉克、阿富汗、蒙古、马来西亚、尼泊尔、卡塔尔、斯里兰卡、缅甸、埃及、也门等11个国家红会的代表,江苏省红十字会,南京市、苏州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国内外学员共70多人参加研讨班。开班仪式由红十字国际学院院长王汝鹏主持。
陈竺发表主旨演讲
陈竺发表了题为“构筑人道桥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主旨演讲。他指出,此次研讨班是红十字国际学院首次面向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同仁的人道教育和交流活动,是继2018年东吴国际人道交流合作研讨会后,中国红十字会联合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为加强红十字国际人道交流合作、促进新时代人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又一次重要行动。此次研讨班延续了“构筑人道桥梁”的主题,希望大家通过红十字国际学院这样一个交流的桥梁和平台,凝聚共识,收获经验,增进了解,加深友谊,进而站在一个新的起点推动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发展。
陈竺表示,此次研讨班,恰逢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这样的方式相聚在一起,是为了致敬为运动付出心血、智慧和生命的先贤们,致敬红十字运动共同的组织联盟,致敬共同守望的人道初心。
陈竺强调,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复杂严峻的人道主义危机,红十字运动成员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彼此增强沟通交流,充分认识联合行动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重新定义和谋划全球人道事务分工,形成人道资源多方供给、人道行动协同推进的多元治理格局。
陈竺提出,要高度重视人道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携手推进人道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更加注重青年骨干的培养和发挥红十字青少年的作用,携手面向未来。
亚甘·查普干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并以“国际联合会百年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发表演讲。他表示,2019年正值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成立100周年,纪念白求恩大夫逝世80周年,日内瓦公约签署70周年之际,本期研讨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回顾了国际联合会100年发展历史的不同时期,并探讨“百年老店”在新时期的定位和发展规划。国际联合会即将召开第22届代表大会,大会将通过“2030战略”,将其作为国际联合会和成员国家红会未来10年的发展指南。未来,国际联合会将继续支持国家红会发展成强大而有效的本地行动者,激励和动员志愿者开展人道主义行动。
亚甘·查普干致欢迎辞并发表演讲
加拿大红十字会主席康纳德·苏维、伊拉克红新月会主席亚森·阿拔斯、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周幼马、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代表处合作部主管基拉·苏莱曼扬以及阿富汗、蒙古国、卡塔尔、斯里兰卡、伊拉克、缅甸、也门、马来西亚、尼泊尔等国家红会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人道合作”、“ 武装冲突中的人道主义行动”、“亚太地区人道事业的机遇与挑战”等主题进行分享和研讨交流。各国红会代表们还参访苏州的红十字社区工作站。
康纳德·苏维进行主题分享
此次国际研讨班为期3天。研讨班期间,《劫难之后:从1937南京记忆到1949文明的庇护——纪念日内瓦公约签署70周年》主题展览在苏州大学博物馆开幕,该展览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红十字国际学院、江苏省红十字会和南京市红十字会共同主办,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博物馆提供大力支持。苏州大学党委书记江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展览共分四个部分,依次为“庇护文明的共识“、“尊重生命的人性底线“、“跨越国界的人道自觉“、“劫难后的链接“。在日内瓦公约签署70周年之际,希望通过此次展览,为人道事业搭建传播的桥梁,重申只有行动才是庇护生命的信条。参展人员将对人道的寄托书写在志愿者折叠的纸船上,并亲自放入“人道之泉”,寓意“当人道的温度,融化间隔的坚冰“。该展览11月28日起将面向公众免费开放一个月。
展览开幕及参观展览现场
据了解,红十字国际学院是全球第一所专门致力于红十字运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播、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的教学科研机构,于2019年8月31日在苏州挂牌成立。10月31日—11月4日,红十字国际学院主办了全国红十字系统首期青年骨干培训班。本期国际研讨班是红十字国际学院成立后举办的首个国际研讨班。
全体嘉宾合影
摄影:付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