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湾的战略构想及发展逻辑》系列四
一个北方城市的未来: 天津湾将成为天津新名片
导语:
寻找宜居地安定扎根落脚,是人类的本能。打造一座繁荣宜居之城,也是城市规划者的终极理想。
据中外城市竞争力研究院数据统计,2018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宜居城市”的城市,其中有8个在南方。《2018-2019中国城市安居指数报告》显示:南方地区城市安居指数得分普遍高于北方;从城市群来看,南部沿海区域的大中型城市的得分较环渤海地区更高。
北方“让人记得住”的城市缘何远逊于南方?
从传统的北方重工业为主的资源消耗型、环境污染型城市,转变成生态发展和平衡发展的新模式,北方城市并非没有动作。一座城市的终极理想模样,需要兼备繁荣、宜居、现代化这3个关键词。但纵观环渤海地区,三者兼之的城市却少之又少。
诸多北方城市中,天津的表现相对亮眼。和其他城市一样,天津同样也在自我迭代做出改变,在浩浩荡荡的城市化建设中,天津将城市规划和生态理念糅合在一起,力图成为北方城市转型与改革的先行军。
2019年科尔尼全球城市指数报告,揭晓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和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天津全球综合排名第88位,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
而在天津内部,天津的城市规划者们将未来布局发展的棋子落在滨海新区。“滨海兴则天津兴”,天津决心很大,多次明确肯定滨海新区在天津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布局滨海,远见可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连玉明提出,在我国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其中,滨海新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而这座年轻城市的选择,是“革自己的命”。
城市繁荣基本盘——吸人才聚人气
从曾经的盐碱荒滩一路走来,以改革开放令世人侧目的天津滨海新区,未来会怎样?
根据滨海新区的未来规划,新区将发展以先进制造及研发为主的实体经济,并且打造国际航运、城市治理、改革开放、绿色发展等四个领域的标杆。
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立足区域协同发展,展望城市发展愿景,滨海新区未来必将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门户,“一基地三区”核心标志区,以及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在经济版图上的使命更加重大——北方经济新引擎。
用打造城市的方式打造城区,意义重大。
单打独斗不可取。想要实现天津湾构想,中心城区需和滨海齐头并进,打造 “双城模式”。天津市委主要领导人曾强调,滨海新区不是要建一个区,而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海滨城市。这一点,同样出现在天津市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城市和城区一字之差,对于滨海新区而言,体现的并不是行政规划的意义,而是责任。作为城区的参照物是天津市,作为城市的参照物,则是世界。作为城区,没有天津市的支持,肯定没有滨海新区的成功,但作为城市,滨海新区必须走出天津,面向世界。
一个城市走向世界的重要考量指标之一,就是人气。决定人气高低的,往往不是人口的数量,而是人才的数量,是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对创业者的吸引力。
城市繁荣的基本盘是有人气, 繁荣的城市才能聚集人才资源,而人才资源能够使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人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二线城市近年来开始的“抢人大战”正是对此的最好注脚。以“海河英才”计划为标志,天津市不断加码从北京吸引优质人才,且高端人才要吸引,中端人才也要吸引。滨海新区在此基础上又推出了“鲲鹏计划”,同样借力北京和天津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前布局,打造繁荣都市。
滨海新区从三点入手:
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
2019年,滨海新区各开发区进一步深化法定机构改革,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面向全球招聘高层次人才,实行全员岗位竞聘,实行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机制。诸如直接从科长竞聘到局长岗位上的事例层出不穷,从全国各地招来的人才在各开发区直接任职高级管理岗位,也吸引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关注。三年任期满后,各开发区再次进行竞岗时,将会产生怎样的效应?
在新近出台的天津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新时代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滨海新区加大引育力度,从高层次人才引进、户籍制度改革和人才住房保障三个方面打造人才特区。在这场“抢人大战”中,滨海新区结合机构改革,率先走出了不仅“要抢人”,还要“留住人”的关键一步,做得彻底坚决。
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城市产业发展结构,让35万“潮汐流”人口回归新区。
天津主动承接首都人口的疏解功能,而滨海新区则承担着天津的人口疏解功能。目前新区与中心城区每天往返的“潮汐流”人口多达35万,但这35万人能否真正实现在滨海生活的同时也在滨海工作?滨海新区应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夯实发展建设“一基地三区”,以产业发展留人留心。
此外,就是建造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家园。
“天津滨海新区的特色是生态城建设。生态城与其它所谓环保优化城市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它与雄安等地一样从城市的总体规划、格局、功能设计开始,就把生态环境和绿色发展的理念纳入到城市发展当中去,而不是像现有城市产生了环境问题以后,再采用一些补救措施这种边际性的修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高宇宁如是说。
加大基础配套投入力度,提高新区的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和公共安全度,让滨海新城变成一座生态城,一个人们可以真正舒适生活的地方。作为对《意见》中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响应,滨海新区下一步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城市靠海发展、向海发展、沿海发展,增强“海的味道”,同时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
如何改善城市设计,建一个归属感的温暖港湾,滨海还需再思考。
路线图——“一基地三区”定位上的向“海”发展
新区规划如何实现?
“一基地三区”战略定位最为关键。
有这一战略定位在前,先要找到切入点。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程宇光在接受凤凰网国际智库采访时指出,滨海新区以生产性港口工业为主,缺少令人记忆深刻的生活场所。城市设计应从三方面发力:
在空间结构方面,滨海新区网络化结构的发展初期面临结构分散、格局不明确的问题,尤其是滨水空间特色尚不突出,要在原有港城结构下,解决集疏港货运交通与城市客运生活交通之间的冲突问题。
在城市文化方面,滨海最具代表性的海港产业文化、渔盐文化以及近代传统工业文化亟需保护利用;
在城市生活方面,塘沽汉沽大港的老城区面临置新,要在成熟配套、增强商业活力上用力,增强市民的归属感。
这些,滨海新区正在一一破局。
凤凰智库认为,新时代,新常态,对标深圳、对标浦东,新区应勇敢承认差距,知耻后勇,大刀阔斧地改革。
天津滨海,依托京冀,倚靠渤海,如何改变目前环渤海大湾区各地区城市割裂现象,助力区域协调和各城市抱团发展?处于环渤海城市群的核心区域的天津湾应如何建设,才能对整个环渤海大湾区的发展起到引领和辐射作用,为北方发展助力?
凤凰智库认为,在天津湾构想背景下,唯有向海而生、向海而兴,把自身的最大优势做出来,真正展现出一张“海”字为先的城市名片。
第一,沿海布局,打造世界级产业研发基地
发挥引擎作用的题中之义是自己足够强大。新区最大的优势是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产业优势,这在北方地区屈指可数。新区“向海发展”关键在于立足优势、放大优势、做足优势,不断提升产业层级,全力推动产业“重构”。新区的主要经济载体是五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天津港,其中,各开发区从北到南簇拥着天津港沿海展开,同时又自西向东形成向海梯度发展。在新区“一主两副六组团”的空间结构中,“六组团”有四个临海,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航运物流、跨境电商等现代服务业。
当务之急,以制造业为主的滨海新区尤其需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把战略重点向发展智能科技、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转移,把发展重心转到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尤其是需要发挥新区所辖各开发区的主力军作用,按照产业东移、沿海布局的思路,结合各开发区面积大小、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明确各自主导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实施产业定位导向战略,主动向主战场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推动产业集成集约集群发展。
第二,塑造营商环境,给企业以广阔的舞台
区域发展的核心在产业、在人才。优化营商环境已成国内各地共识和竞争抓手。天津市及滨海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做出大量探索和努力,总结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政策、经验、做法,但是在系统化、规范化,权威性、时效性和法律约束力方面,还缺乏制度层面的保障和支撑。近日,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将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标志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当然,也意味着以打造营商环境为主要标志的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开始。
企业眼中的营商环境是什么?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考量,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看,不再仅仅只是税收优惠、人力成本、产业配套,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等,都会影响企业的选择。
央企和大型外企之外,民营经济已成为区域竞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但在滨海新区,尽管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不错的民营企业,可是无论就企业总量、产品市场占有量,还是企业的行业地位,与东部沿海和南方城市相比,还有差距。滨海新区需要加速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进行营商环境打造,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政策连续性、公平均性以及“双创”鼓励机制。
第三,创建宜居生态的海滨城市
近两年,出现在媒体上的滨海愿景,都是打造一座繁荣宜居智慧的现代化海滨城市。滨海新区,一直致力于突破一个经济发达区域的形象,希望对外能树立起工作顺心、投资放心、生活舒心的宜居宜业海滨城市。
这一点,从滨海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可以一窥全貌。滨海新区一直致力于将义务教育、就业培训、基本养老、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形成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的“15分钟优栖生活圈”。加快构建“海陆空”立体化交通格局,滨海国际机场与北京新机场互联互通,轨道交通贯通南北,京滨、津雄、环渤海等高速铁路纵横畅通,国际班列辐射“三北”,连通欧亚大陆。同时构建碧水蓝天、河海交融的生态环境和滨海旅游目的地。
基于此,滨海新区提出远景目标,在目前常住人口300万人的基础上,再导入200万—300万人,正好越过500万人的划分标准,达到特大城市的人口标准。
凤凰智库认为,天津应该进一步举全市之力助力滨海新区,推动天津湾尽快从蓝图上落地,更好发挥滨海新区龙头和引擎作用。
2019年10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加快推进新时代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从出台时间上看,正好是滨海新区成立行政区10周年之际,天津市以滨海新区率先突破支撑天津发展、促进区域发展、服务全国发展的战略意图一目了然。从具体意见内容看,其支持力度之大、涵盖范围之广、政策分量之足对滨海新区而言前所未有,其定位之重、期望之高也前所未有。
滨海兴则天津兴,在天津甚至更高的层面,这已是共识。在行政区成立10周年这一节点上,滨海新区的诸多重要会议上出现了两个高频词语,一是二次创业,一是滨海突围。前者是在继承十年辉煌的基础上的重新出发,后者则是目标和方向。突围方向在哪,向东向海。可以确定的是,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天津湾将给滨海新区和天津这个城市带来更多的海味,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充分展示出引领和支撑作用。
天津湾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