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多数访谈节目试图客观、深入呈现被访者的风格背道而驰,《仅三天可见》大大方方地承认做的是“主观表达”,正如节目发起者姜思达所说,“我想将自己作为一个不预设的变量,去观察。”
以姜思达为“第一视角”,记录与明星嘉宾为期3天的相处过程。采访对象都是常在大众讨论焦点上的人物:被质疑主持能力的谢娜,因舆论风波而处于事业低谷的脱口秀演员池子,在网络上颇受争议的编剧、导演于正,“大地色人格”演员袁弘……
姜思达喜欢把自己放入被访者的环境中。为了体验池子那种脱口秀演员的生活,姜思达也准备了脱口秀稿。上台前的几个小时,姜思达紧张到完全没精力去注意池子,一直不停地问“要是忘词了怎么办”。
等到现场表演脱口秀,姜思达还是忘词了。在一片哄笑声中,姜思达坐在台上将求救的目光投向坐在观众席最后排的池子:“池子你快救救我!”池子在台下笑得比谁都开心:“好笑!忘词这个段子好笑!”
任性、佛系、自我的气息贯穿整个节目,尴尬冷场的时刻也毫不避讳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按照常规标准,这不是完美的访谈,但“非常姜思达”的节目表达,反而给了《仅三天可见》不一样的气质。
《奇葩说》里,他以抓人眼球的夸张造型和清晰的逻辑思辨能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一个“穿得像从油画里走出来”的人,把观众说得频频点头称赞。2017年第四季《奇葩说》播出结束后不久,姜思达离开了这个舞台,推出个人第一档短视频采访节目《透明人》。每期节目控制在6分钟左右,直面争议本身。
《透明人》是姜思达第一次尝试严肃对话。他收起了在综艺节目中玩世不恭的态度,认真打量聚光灯下的人物。从《透明人》再到现在的《仅三天可见》,“姜思达式访谈”体系已然清晰可见。
有网友评价,姜思达的访谈呈现的是一个观察者的主观表达,采访全程贯穿着一股“姜式随性”。
节目组没有把明星约到特定地点进行访问,而是主动“倒贴”,完全跟随被访者的日程,观察他们最日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拍摄镜头随着姜思达走,姜思达在哪儿站住,镜头就定格在哪里。
在采访于正的过程中,被于正当场怼“你年轻,但是不美”,姜思达一秒钟收起脸上的笑意,实力演绎“笑容逐渐消失”;问问题却直接被玩手机的于正忽视时,姜思达对镜头一边翻着白眼一边做着“Fine”的口型;知道于正怕鳄鱼,还特意把鳄鱼玩偶送给他,笑眯眯地说“不用谢”……在屏幕上观众看到的不是我们印象中逻辑缜密、波澜不惊的访谈节目主持人,而是一个与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喜欢听赞美、爱记仇的性情中人。
跟于正相处了两天后,姜思达对于正的“毒舌”忍无可忍,“我为什么要预设结果?结果不能是我跟这个人相处了3天之后,发现我对他没感觉吗?”
不追求展现足够漂亮的采访,志不在所谓“给人以深思”,姜思达传递给观众一个信息:明星也是普通人,采访他们时的尴尬和无力感都可以暴露给观众看。
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失败的采访镜头都被剪辑进来,与自我周旋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姜思达也毫不避讳。
姜思达曾多次强调过自己的好奇点和对采访意义的理解。作为采访者,姜思达不想通过3天的相处挖掘出明星“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想从跟不同的人接触的过程中,去发现原来人可以这样活着,原来这样活也可以很爽。”
这种“不完美”的访谈类节目,只给解题思路而无“标准答案”,更像给观众提供一种观察视角:与其塑造光鲜精致的繁华景象,不如选择与生活、人性原本的颜色坦诚相对,以及你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