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健康”时代大潮下,新型随访服务如何开展?

目标:研究在互联网+医疗背景下开展远程医学随访的意义以及相应的策略及建议。

方法:通过对远程随访与传统随访进行比较,阐述远程医学随访服务开展的意义,最后提出提高远程医学随访服务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结论:远程医学随访服务在随访内容、服务方式及患者体验方面都明显优于传统随访模式,如能在工作中注重管理机制、服务内涵和人员素质方面的提高,必将推动远程医学随访服务更好的开展。

医疗随访是医疗机构服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部分,是医疗人员对患者进行持续观察、了解恢复情况、跟踪疾病治疗效果的一种手段。 长期系统的病例随访工作有助于全面地了解病人的预后情况、健康恢复、远期疗效以及判断新方法、新技术、新药在临床的应用效果 [1] 。 传统的医学随访主要以门诊、电话或信件为沟通手段,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随访对象需求多样化,传统的随访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管理,需创新模式向远程医学随访转变。

远程随访与传统随访的比较

1.1 服务方式的创新

传统随访主要是医患在门诊过程中进行面对面交流,或通过信件、电话等进行跟踪随访,相对比较便捷、易操作。 但由于患者人数庞大,随访人员一般抽选随访价值高、配合度好的患者,部分患者更换住址或电话造成信息源丢失,失访漏访率较高,且纸质随访记录不便于统计分析和保存,给数据管理员带来难题。 而远程随访则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数据存储技术,充分利用网站平台、微信平台、移动终端、可穿戴便携设备等多种新兴手段针对出院患者、门诊患者、远程会诊患者开展随访服务,随访对象覆盖面大,随访数据相对客观、可即时更新共享,且易保存。

1.2 随访内容更加丰富

传统随访是单纯地对病情或治疗效果进行追踪,忽视对患者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的健康状况评估。 远程医学随访服务可以提供患者出院后的睡眠监测、用药辅导、康复训练指导及心理疏导等一系列服务 [2] 。 特别是对慢性病患者,既要随访疗效,更重要的是要进行健康宣教,如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饮食管理、运动计划等,肿瘤患者要及时掌握其肿瘤标志物、各项生化指标及心理因素的变化,若有转移复发及早发现并进行干预。 同时还要注重患者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评价,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监控。

1.3 患者依从度提高

近些年诈骗推销电话增多使人们对陌生电话产生警觉和反感,随访人员以往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电话被挂断,信件长时间不回复的状况。 而利用微信群、网站、QQ等时下流行的社交工具随访可以充分让患者自主选择答复时间,有利于降低失访率。 有的患者不愿他人知晓病情,不配合随访工作,通过远程网络随访可以提供较为隐秘的个性化服务,充分尊重患者隐私,减轻精神负担,营造一个宽松的沟通环境 [3] 。

远程医学随访服务开展的意义

2.1 节约就医成本,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远程医学随访服务是现代医学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新型随访模式,能为患者配合治疗提供医学信息,同时也可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财物力,是医疗服务价值延伸的体现 [4] 。 病人及时通过网络与医生沟通并得到医生进行针对性干预,以避免患者来回路途的颠簸以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另外,主诊医生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必要时可提供预约复诊绿色通道,缩短门诊排队挂号等候时间,还可减少一些常规、重复项目的检查,节约医疗资源。

2.2 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治愈率与满意度

在目前医患关系复杂紧张的环境下,通过远程网络为医患提供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主管医师能够随时掌握患者出院后的恢复情况,并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巩固治疗效果。 医生可定期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或直接向患者解答术后、药物常见的不适反应,缓解患者因医学专业知识缺乏而引起的不安和焦虑 [5] 。 患者也可以反映就诊期间的不满情绪,减少由于信息不畅而造成的医疗纠纷,让患者体会到医院服务的人性化,增进医患间信任度和满意度。

2.3收集数据资料,推进临床大数据建设

随访可收集第一手的患者愈后身体恢复情况、治疗远期效果及各种治疗方案在临床上的后期表现情况等相关临床数据,通过建设专病型、科研型、结构化的疾病数据库,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将增长的临床数据转化为可支持临床研究的信息资源,为推动学科可持续发展及更好的实施数据挖掘、回顾性研究、开展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研究,提供最佳数据支持。临床大数据建设将有利于推进大样本临床研究、个性化诊疗、精准医疗、疾病监测预警,甚至成为卫生经济评价、政策评估、新药研制等医学科技和卫生管理新进展的重要支撑手段。

提高远程医疗随访服务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随访认识,改善管理机制

医院各部门领导应充分重视随访工作,鼓励临床科室、信息化管理、病案科、远程医学中心等部门联合开展基于患者资料的深度随访。 从患者满意度出发,进行需求收集、分析并做出管理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能满足或超越患者的心理预期。 在全面需求调研基础之上,科学合理设置组织领导、人才梯队、服务机制、绩效考核等环节,结合远程医学随访服务可行性,制定出一套相对稳定且能适应质量管理要求的服务标准 [6] 。

3.2 完善多元化内涵,提供个性化服务

医院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随访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在随访服务管理设计、规划时,应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病种等均具有个体差异性 [7] 。 特别是要根据病情分层制定随访目的和内容,如对出院时已治愈的疾病,随访主要以问候、沟通、满意度征询为主; 对出院时好转但未治愈的疾病要进行疗效随访和健康宣教; 对疑难复杂病种要进行综合随访,全程跟踪。 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采用多种服务方式来满足患者对远程医学随访服务的需求。

3.3 提高随访人员素质,改进随访方法

在医学随访服务中,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沟通技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随访效果 [8] 。 因此要尽量选择临床知识丰富、语言沟通能力强的医疗人员参与远程医学随访工作。 对年龄较大不会使用网络的患者可通过电话耐心的解答咨询,或建立患者家属微信交流群,尽可能不丢失病例。 随访方法上要注意开放式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过渡和结合,做到礼貌真诚、有问必答、及时响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互动。

结论

整合各种即时通讯手段,利用远程网络开展医学随访服务,是互联网时代随访工作的发展趋势。 远程医学随访服务在随访内容、服务方式及患者体验方面进行丰富和提升,有助于增进医患双方沟通,提高疾病治愈率和患者满意度。 这项工作还在探索实施阶段,还需特别注重在管理机制、服务内涵和人员素质方面的改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