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骏图》是意大利籍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创作的绘画作品,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此图稿本为纸质,原作分别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纸质稿本)和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绢本)。
此图共绘有100匹骏马,姿势各异,或立、或奔、或跪、或卧,可谓曲尽骏马之态。画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数人,控制着整个马群,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间的和谐关系。
《百骏图》
纸质稿本
纵102厘米、横813厘米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意大利人郎世宁,1715年以传教士的身份远涉重洋来到中国,被重视西洋技艺的康熙皇帝召入宫中,开始长达五十多年的宫廷画家生涯。
清代是中国宫廷绘画的顶峰,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全新画风,深受历代帝王器重。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绘画技法的影响下,才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清代宫廷画风。
郎世宁善画马,《百骏图》是其平生百余作品中的杰作。描绘姿态各异的骏马百匹,放牧游息的场面。马匹们或卧或立、或嬉戏、或觅食,自由舒闲,聚散不一。
郎世宁以中国传统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显示出中西兼容的绝美画风。
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富西方透视的立体感;但松针树皮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线条皴擦等,仍深谙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精髓。
全卷色彩浓丽,构图复杂,风格独特,别具意趣。
放大看:
局部
局部
此图为一长卷,从右至左,画面开始是两棵参天的老松树,透过松枝的空隙,露出了牧马人搭建的简易白色帐篷,有三个身穿满族服装的牧人在帐篷前,二人倦怠地或坐或卧,还有一人双手拄着套马杆立在那里,看着不远处的马匹,一只牧犬从帐篷内伸出了半个身子。
局部
近处是一匹浑身滚圆的白马悠然而立,旁边的两匹花马在低头啃草,由此引出了后面千姿百态的群马。在草地上,一群肥瘦不一的马匹各自在觅食、躺卧、翻滚嬉闹。
局部
远处群山连绵,草木丛生,一个牧马人正用套杆套一匹跑远的马,另一牧人则在赶拢跑散的八九匹小马驹,此处近景也是几棵盘根虬枝的古松,一大群不同花色的骏马或立或卧或昂首或低头,还有几匹在追逐打闹。
局部
画面中段,在一片树木坡石间又有一群马在休息,其中有一对母子,母马正看着在吃奶的小马驹,旁边一匹马正在古松上蹭痒,惹得一牧人扭头观看。
画卷再向左侧展开是一片湖水,湖岸边芦苇郁郁葱葱,马匹则在水边嬉闹。湖中有一人正在为一花马擦洗,湖中倒影清晰可见。
局部
过了水面窄处而后湖水又逐渐开阔,湖滩的沙地上长满了芦苇和杂草,另有一小群马在一个骑马的牧人带领下,泅过不宽的水面到对面去。
局部
画面的结尾是一个手持套马杆的牧人。在画幅的左下角,署有画家名款:“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春,臣郎世宁恭画。”画幅上钤乾隆印多方。
局部
《百骏图》长卷洋洋洒洒,塑造了一大群或站或卧、或翻滚嬉戏、或 打斗觅食的骏马,它们聚散不一,自由、舒闲。画作中除了上百匹骏马之外,还有人物、山水、草木,无不精致写实,形象逼真,给予人们足够的空间,令人产生无边的遐想。同时花卉的形态和神态作者也通过西画的透视和光感等技巧表现出来,画得相当精细,立体感强。
局部
此画上,作者运用中国的毛笔、纸绢和色彩,却以欧洲的绘画方法注重于表现马匹的解剖结构、体积感和皮毛的质感,使得笔下的马匹形象造型准确、比例恰当、凹凸立体,而不像中国古代画家采用延绵遒劲的线条来勾勒物象轮廓的方法。
局部
郎世宁以细密的短线,按照素描的画法,来描绘马匹的外形、皮毛的皱褶和皮毛下凸起的血管、筋腱,或者利用色泽的深浅,来表现马匹的凹凸肌肉,与传统中国绘画中的马匹形象迥然有别。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视法及西画颜料,以显示中西趣味兼容并蓄的画面。如画中马匹、人物、树木、土坡皆应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极富立体感;而如松针、树皮、草叶等的墨线勾勒,石块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国传统手法,即使是马匹及树干上的阴影表现,亦是以中国传统的渲染方法来完成的。
局部
此画构图复杂,风格独特,极具意趣,别具一格。尽管全图包含了马匹、牧者、帐篷、树木等众多景物,但作者充分显示了其“虚实相间”的构图功力,画面由牧者引出,又以牧者结束,而作为主角的百匹骏马均在牧马人的引导控制之下活动。整幅画面聚散、稀疏的设置充满了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