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农科建设,他们重任在肩!

“新农科建设实际上是一场重大的教育教学改革系统工程。因为它涉及到专业的调整、课程的培养、方案的重设、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的再造,还有跨学科新型科技的学科融合。所以在治理上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更新和创新,否则新农科建设的目标是不能实现的。”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

2019年,是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大年”。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12月5日最新发布的“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已经全部唱响。“三部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新农科建设体系。

“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四个面向”发展新农科的新理念,吹响了“集结号”;“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新农科“八大行动”的新举措,打好了“基础桩”;“北京指南”将从微观层面实施“百校千项”新农科改革实践的新项目,让新农科建设从“试验田”走向“大田耕作”。

“北京指南的发布,可以说标志着新农科建设从理念到方案,走到了具体组织实施的开幕式。我们经过一年的全国涉农高校的努力,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新农科建设开始正式出发了。”孙其信激动道。

对于新农科建设给予高校的责任和方向,孙其信表示,首先,要把立德树人的根本的任务要落实好;其次,要对新农科专业布局进行重大调整;第三,要完善新农科建设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最后,新农科建设必须要有国际视野。

孙其信强调:“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要求我们要有大国的担当。特别是像我们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南南农业合作和‘一带一路’合作。我们要按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我们高等农林教育的历史性贡献。”

作为中国农林高校中的排头兵,12月5日,中国农业大学承办召开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来自全国55所涉农高校的150余位党委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参加会议。除孙其信校长外,会议期间,我们还采访了6位涉农高校代表,让我们来听听他们各自在新农科建设方面的认知、探索、改革与实践。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

西南地区是中国农业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和生态保护建设极为重要的地区。目前,西南大学已在强化三农情怀教育、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人才模式培养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正在奋力开创学校农业教育新局面。

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

对于进一步加强新农科建设的具体举措和路径,张卫国给出了五大要点:一是要着力于培养新型的、具有深厚三农情怀的农业高层次人才;二是要将现代新兴技术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是要提升新型农科人才的农业技能,使他们既能够顶天,更能够立地,充分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国家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需要;四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培养环节等方面进行大力改革与创新;五是要围绕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特点,将生态保护和农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有机衔接起来。

据悉,西南大学正全面修订农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21个农科类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调整。推进一流课程建设,启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首批立项 59门农科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让课程科学“增负”,改变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开设“国际课程周”,2019年为本科生开设农科类国际课程20余门,让学生“足不出校”接受世界一流农科教育。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

“新农村、新农业、新型农民的培养,需要新农科的支持。北京指南所提出来的各项举措,高屋建瓴,注重实践,非常务实。”邬小撑认为,乡村产业的振兴,科技的支撑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三项任务要完成,最重要的是还是要培养人才。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邬小撑

浙江大学历来以工科和农学见长。据悉,针对教育部推出的新农科计划,浙江大学将沿着农医工信文交叉融合之路径,加强设施农业、健康农业、数字农业、污染调控、垂直农业、航天农业、农业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交叉培养方向的建设;“实施神农班2.0计划”与“实施乡村振兴实验班计划”,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

“对于我们浙江大学来说,要把新农科‘三部曲’与浙大的高水平农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农业发展和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邬小撑表示。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

吉林省是国家重点建设生态示范省和粮食主产区。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大学,与吉林省农科院坚持优势互补、集聚资源、先试先行的改革思路,努力探索出了一套协同育人的“吉林模式”。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冯江

据冯江介绍,“吉林模式”是“三融三通”一体化的协同育人模式。通过与吉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深度合作,双方努力探索了「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中外融合」;实现了「身份互通」、「成果互通」、「经费互通」,从而实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加快培养一批现代的农业人才,攻关一批重大的农业科技成果,破解一批三农发展的难题。

冯江表示,“吉林模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开新路,与各方协同共建“吉林模式”,突破机制障碍,实现发展的“新融合”;二是育新才,协同共建“长白山创新学院”,跨学科培养创新人才,实现育人载体的“新汇合”;三是建高地,协同共建新农科育人基地,实现育人资源的“新整合”;四是聚名师,协同共建新农科育人团队,实现教书育人力量的“新聚合”;五是促开放,协同共建新农科国际合作中心,实现农林教育对外开放的“新联合”。

“我们将努力构建新农科‘三融三通’一体化协同育人‘吉林模式’,在新农科建设征程中讲好吉林故事。”冯江说。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

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南京农业大学历史悠久,科研氛围浓厚。“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和南农品质的卓越农林人才。”陈发棣表示,南京农业大学在新农科建设方面亮点与特色可概括为“一体两翼,一保障”。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发棣

所谓“一体”,就是培养创新拔尖的人才培养体系。所谓“两翼”,就是“金专”和“金课”。在“金专”建设方面,首先是对涉农专业进行提升改造,同时积极对接新业态、新产业需求,设立包括人工智能、农业大数据、机器人工程等新兴专业。在“金课”建设方面,重点打造了与涉农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把世界农业史、大国三农以及农业伦理等内容作为学生的核心课程,以此提升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热爱。

所谓“一保障”,则指的是高地建设。“我们通过建设高水平的教学实景基地,来建设高水平、高现代化的教学科研基地,推进农科教的深度融合,培养知农爱农的新型农业人才。”

在实现研究成果转化,让创新成果落地方面,陈发棣也分享了他的经验。“我们一是整合机构、完善制度,把原先的社会服务成果转化以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基地建设功能进行合并,成立了社会服务处,同时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二是搭建不同类型校地、校企合作转化平台;三是构建大成果、大转化的机制,通过紧密跟踪大团队、大项目,及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转化及落地,推动这些成果快速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助推科研进步,形成良性循环发展。”

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申书兴

“学校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开创了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据申书兴介绍,“太行山道路”是一条科教兴农、实践育人、创新创业之路,而“太行山精神”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河北农业大学校长申书兴

为贯彻落实新农科建设的精神和要求,河北农业大学对“太行山道路”做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具体来说,一是理念更新;二是路径创新”申书兴表示,理念更新体现在生产向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第一产业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转变;路径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三是科学制定课程规范。

据悉,河北农业大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采用的是技术路线图管理方式。“我们首先要明确每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把能力分解成能力要素,再找出来实现这个目标的瓶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建立响应的课程体系,配置教学资源,从而形成了人才培养路线图。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导学图;对教师来说,这是一个坐标系;对于教学管理人员来说,这是一个资源配置图;对用人单位来说,这是一个用人说明书。”申书兴说。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

“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北京林业大学被誉为是全国最高的绿色学府。学校以生物学、生态学为基础,以林学、风景园林学、林业工程、草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特色。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

安黎哲表示,在新农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北京林业大学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在全校进行了综合学科结构调整,成立了草业与草原学院和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对学科结构进行大规模系统的调整。学校在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及绿化国土等相关专业进行全面对接。

“我们以国家战略来引带动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建设等方面能进行了一些专业结构调整和一些专业对接,以国家战略来优化升级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安黎哲表示,北京林业大学未来也将进一步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我们根据北京指南的进一步的落实和实施,使北京林业大学的新农科能够得到高质量发展。在新农科建设方面,能够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能够服务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安黎哲总结道。

结语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代赋予高等农林教育的新使命,让农林教育热起来,让农林高校强起来,让高等农林教育成为“显学”,全国各涉农高校重任在肩!期待这场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能实现农林教育的新突破,塑造农林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形成农林教育服务国家和世界的新经验,让农林教育发生格局性的变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