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相机|从熊猫到孔雀—— 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的两款单反相机

01

在国产 135 单反相机历史上,除了大家熟知的“海鸥”、“珠江”、“凤凰”等品牌外,还有一款哈尔滨生产的“熊猫”颇为引人瞩目。

它生产时间短、产量少,以致很多摄影爱好者不了解这款相机。但它的改进机型“孔雀”由于生产时间长、产量大很多人都知道。

哈尔滨的照相机生产厂家

说起这两款 135 单反相机,要提起哈尔滨照相机生产厂家的兴起和发展。

1959 年,哈尔滨第二工业局把筹建中的国营哈尔滨光学器械厂和哈尔滨市光学仪器厂合并,命名为国营哈尔滨照相机厂,生产“哈尔滨1型”120 旁轴取景相机。

1962 年和“文革”早期,该厂两次被迫停产照相机,厂名也被改为哈尔滨龙江光学仪器厂,直至 1971 年才恢复厂名,开始研制“天鹅”牌普及型 135 照相机。

1972 年对我国的相机行业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开始重点抓“三机”(照相机,电视机,电影放映机)生产。为此,哈尔滨仪器仪表二厂并入哈尔滨照相机厂,厂区面积扩大,职工人数增加到 500人。

同一年,另一个以前生产放大机等产品的企业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由于产品滞销和国家政策转型,也开始研制135单反相机,而他们研制的相机品牌就是本文介绍的熊猫相机。

1973 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和哈尔滨照相机厂同时被国家列为照相机生产厂家。两个同在哈尔滨的相机厂家展开了竞争,都投入巨资开展相机的研发、生产。

哈尔滨照相机厂投资 220 万元,扩大厂房面积 3000 平方米,购置设备 138 台,试制出了天鹅牌35PA 型照相机 11 台,经第一机械工业部鉴定合格,批量生产。

而从来没有研发、生产相机经验的哈尔滨电表仪器厂雄心更大,总投资 338 万元,计划年生产135 单反照相机 3 万台!用现在的观点看,这个计划指标有点“放卫星”的味道,短期内根本做不到,但那个年代也属正常,同时也说明了当时厂家的决心。

实际情况是,该厂当年试制出熊猫牌 XM 单反相机 10 台,按照 GB65 相机标准检验测定全部合格,这对一个从没有生产过相机的厂家非常不易。

一年后的 1974 年 12 月,该厂又试制出 3 台熊猫 DL-1 型内测光单反样机,受到一机部的好评。但因测光原件稳定性差,未能量产。

1975 年 12 月,占地面积 1296 平方米、生产面积 1652 平方米的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照相机车间大楼竣工,正式开始批量生产熊猫牌单反相机。

当年正式生产熊猫牌 XM 单反相机 2003 台,产值达 78.6 万元;同年,为提高相机检测质量,该厂成功试制出快门测试仪,填补了国内空白,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6 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全年生产熊猫牌 XM 相机 3016 架,产值 118 万元。技术革新也取得了显著成果,改进了相机弹簧材料和加工工艺,创出快门卷片一万次以上无故障的全国纪录,在全国照相机行业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

1977 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以熊猫 XM 相机为基础,试制出孔雀牌 DF 型单反相机,熊猫、孔雀两个品牌相机同时生产。

当年生产孔雀牌 DF-1 型相机 3779 台,熊猫牌XM型相机 1225 台,开始了从“熊猫”到“孔雀”的转变。同年试制出孔雀 DL-1 型普及单反照相机 2 台。

1978 年,孔雀相机产量、质量稳步提高,全年生产 5974 台,熊猫牌 XM 相机产量降到仅 26 台。1979 年,孔雀牌 DF-1 型相机产量 4045 台,熊猫相机完全停产。

因此,“熊猫”单反相机的生产史从1975年底到1979年只有四年多的时间,总产量 6270台,其中 90% 以上是 1976 和 1977 两年间生产的。

熊猫相机

“熊猫”单反是全金属、纯手动的单反相机,许多方面借鉴了当时“海鸥”DF 单反相机,采用了同样的美能达 MD 卡口、横走帘幕式焦平面快门,速度为 B、1-1/1000s 共 12 挡,手动过卷、自动停片、递增式计数。后盖开启钮位于机身底部,后盖开启计数器自动回零。

机身正面右侧设有反光板锁紧扳手、自拍器扳手及自拍释放按钮。机身左侧面设有X及FP闪光插孔。机顶设有附件插座,但没有闪光触点。机身底部预留了自动卷片器接口。尺寸约 151×99×98 毫米,重量约 1050 克。

02 早期熊猫相机

该机的配套镜头是 58mm F2,采用 6 片 4 组双高斯光学结构,镜片有蓝紫色镀膜。镜头设有景深预测拨杆。光圈范围从 f/2-22 分为 8 挡。最近对焦距离 0.60 米。

初期生产的“熊猫”机顶前面冲压有熊猫口衔竹叶的图案,左侧刻有红色的英文Panda(熊猫)。这种设计只限于 10台 试制机和少量早期生产的产品,数量稀少,深得老相机收藏者的喜爱(图02)。

中期产品去掉了熊猫口衔竹叶的图案,手写体红色 Panda 字样仍在。快门的弹簧进行了材质和加工工艺的改进,耐用性大大提高(图03)。

03 中期熊猫相机

后期产品英文 Panda 改成了黑色印刷体(图04),还有少量机身顶盖采用了黑色镀铬处理,全机呈黑色,被爱好者们称为“黑熊猫”,对焦屏采用裂像微棱镜设计,都配有闪光灯热靴。因为是试制品,存世量极少。笔者无缘收藏,殊为遗憾。

客观地说,由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缺乏研制、生产相机的经验,熊猫相机整体质量比起当时上海生产的海鸥 DF 单反相机差了不少,尤其是快门故障率较高。但由于当年相机极难买到(需要凭介绍信),北方地区离上海又较远,因此熊猫相机在北方地区仍然畅销。

04 后期熊猫相机

从熊猫到孔雀

从 1977 年开始批量生产的“孔雀”单反相机是“熊猫”的升级产品,整体质量更好,外观也有所改变。保留了“熊猫”原有的反光板锁定扳手、速度、停片计数等成熟设计,后盖开启改成提拉倒片钮完成;

后期部分产品采用了中心裂像对焦;部分产品的附件插座安装了闪光触点,取消了底盖上的电动过片接口。顶盖前面原来刻的“熊猫”字样现在变成了菱形的孔雀商标。

05 早期孔雀 DF-1 相机

机身前面左侧有孔雀的英文“PEAFOWL”字样,右侧印有型号“DF_1”,注意 DF 后面那个横道在下面而不是中间(图05)。早期“孔雀”DF_1型的配套镜头与早期“熊猫”的镜头几乎一样,只是镜头压圈镌刻了 DF_1 的标记。

后期则采用红光厂定制的 50mm F2 镜头,压圈印有 PEAFOWL(孔雀)字样(图06)。镜头整体设计精巧,体积和重量均有所减小,更具现代感,卡口仍然是 MD。1980 年,孔雀 DF_1 型照相机荣获全国质量优胜奖。

06 后期孔雀 DF-1 相机

1981 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还在孔雀 DF_1 相机上加入了七年前研发的单反相机内侧光系统,命名为“孔雀 DL_1 型”,获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但只生产了少量试制品(图07)。

1982 年,DL_1 型因测光组件体积较大,受机内空间的限制难于安装进行了多次改进,终因采购不到体积较小的元器件而无法量产。

07 孔雀 DL-1 相机

在熊猫、孔雀相机畅销的同时,另一家哈尔滨的国营相机生产厂—— 哈尔滨照相机厂在市场需求极其旺盛的情况下则逊色许多。

1974 年仅生产出天鹅牌 35PA 型照相机 9 台;1975 年增加到 500 台,产值 3.2 万元;1977 年产量增加到 1500 台,但 1978 年又降到 1000 台,始终不温不火,产品质量也逊色于熊猫、孔雀。

1985 年 6 月 11 日,哈尔滨市经济委员会将哈尔滨照相机厂和哈尔滨电表仪器厂照相机分厂合并,统称哈尔滨照相机厂。合并后的哈尔滨照相机厂隶属于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但未能形成联合实体。

08 黑孔雀 DF-1 相机

在此期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对照相机进行了多项改进,彻底消除了照相机千分之一秒速度不稳定和底片出现的黑三角现象,实现自锁无故障率 3000 次以上。

同时采用了特殊低温脂等措施解决了极寒情况下相机被冻住的问题,在-40℃的环境下也可以正常使用,被带到南极参加科考,受到好评。

还试制成功多层镀膜新工艺,使镜片透光率由 94% 提高到 99.5%,大幅度降低了色散,提高了彩色还原效果。根据笔者经验,1986 年以后出产的“孔雀”DF_1 质量明显优于以前的产品。

1986 年,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增加了照相机产量,生产 DF_1 型孔雀牌照相机 10 万台,终于达到了 1974 年的计划指标。同年,哈尔滨照相机厂投资 834 万元,承接了国家机械工业部转引的“西玛”照相机国产化任务。

09 早期孔雀 DF-2 相机

1988 年,该厂研制出孔雀牌 DF_2 型 135 照相机。改进之处包括采用环带透镜取景、取消反光板锁定装置、改进镜头圈外形等。此款相机很成熟,部件质量好,外观线条也更为流畅。机顶商标为孔雀的英文“Peafowl”,字体粗大,颇有风采。

唯其左上方的 DF_2 的字体采用双线空心体,且字体较大,略显突兀。早期产品仍使用红光厂提供的老款镜头,压圈上有 DF_2 字样(图09)。后期产品使用了红光厂的改进型产品,压圈仍是孔雀的英文字母(图10)。

10 后期孔雀 DF-2 相机

1989 年,因受进口相机冲击,国产相机滞销,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孔雀牌 DF_1 型和DF_2 型照相机减产为 17300 台。

虽然哈尔滨电表仪器厂从1986年开始与日本厂商合资生产相机,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生产的相机均属二三线品牌,面对大量涌进的国外名牌相机,除了价格较低,几乎无法与之抗衡。因此,与国内其它照相机厂家一样,在 1990 年后逐渐陷入困境。

1970~1990 年,哈尔滨市累计生产照相机 37 万台。其中熊猫牌XM型照相机 6270台、孔雀牌 DF_1 型和 DF_2 型相机 20.39 万台。孔雀牌 DF_2 型照相机还出口到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而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进口相机除大城市外几乎见不到,照相机的供应非常紧张, 6000 多台“熊猫”和 20 余万台的“孔雀”主要供应中国北方地区,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东北及华北地区的相机市场需求,为我国相机工业和摄影行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