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仍是少年》“归来”是泪点

对于经历过的故事的人,“红旗渠”是历史;

回归故乡的记忆,是经历感伤和喜悦。

《归来仍是少年》“归来”是泪点

作为一个林州人我是带着很大的带入感来看这部影片的,对于我,红旗渠更像一个巨大的农村生活,她无所不包,是村里田地里的麦子、春秋交替的青葱与金黄。她是绵延安放在山坳里的梯田,是一个半丘陵地带半包围着的裸露山崖的山脉走势,站在村头即可平视到。甚至在冬天,总是吹着很硬的山风,但是在夏天的夜晚她有疏朗如河水的月色。上学的时候,5点钟上早课的我能被更早起灌溉麦田的大人们惊醒,然后经过他们所在的田地去晨读,黑暗里能听到流水的声音,这就是我经历过的红旗渠。

《归来仍是少年》的受众在哪里?

对于70后的林州人,在某种时间段上是构不成怀旧的,因为现在高铁太快,因为还在省内的林州人开车2个小时也就回去了,还因为更远的现代文明和“地球村”、国际化进程浸润了林州人。现在林州建设的开放程度(作为一个县级市)在中国来讲是领先的。天然的太行山脉已成为世界滑翔基地,那么这部电影的怀旧点在哪里呢?

在林州人无可更改的基因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里。这部电影是以现代来呼唤过去的,因为故乡是每一个人的远方和起点。电影以倒叙的镜头,展开一个老人的回忆……

真正打动我的是白志迪老师饰演的修渠老人石天林远在美国思念故土,作为第一代修渠人,他的血脉里流淌着红旗渠里的渠水,战太行的热血梦想让他的乡情蜿蜒曲折,穿山越岭,克服一切病痛的困难回到了林州,他说:我离开林州几十年了,我想啊!逝去的恋人、共同奋斗的老兄弟、还有他修过的渠,成为他无法磨平的伤痛和思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里的沧桑感,石天林是没有的,因为他的青春和梦想创造的世界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就屹立在太行山巅,印证着他的青春无悔,归来仍是少年。他站在宾馆前,接待他的酒店服务生给他的英语欢迎词是他不喜欢的,是他听不懂的,他让服务生用林州方言欢迎他,再说一遍。这对于他才是人间天籁的乡音。我认为,这个细节如果让“石天林”大爷自己用林州方言跟服务生打招呼更好。 作者王献青的小说原著《大国工匠》在我家里的书架和公司的办公桌都有数本。这其中在电影中改变有几个地方是不及原著的呈现的,原著中把眼馋人家手里的吃食叫做:“吃嘴。”就是叶子要吃石天林手中的溜红薯,石天林用林州最生活的方言揶揄了她一句,林州的地方生活纤毫毕现在读者眼前。

在主题和人性价值的展现上,这其中杨书记应该是杨贵老书记的原型,他们在修渠中出现塌方时,对人的生命展示的是最质朴、最磊落的尊重:如果修渠人都没了,那还修渠有啥用?要先救人! 60年代的修渠人,最有情怀来审核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怀旧情感。 对于经历过的故事的人,“红旗渠”是历史; 回归故乡的记忆,是经历感伤和喜悦。 红旗渠不仅仅是一条充满记忆的渠,他是红旗渠人的故乡!无论何时,“归来”是永恒的灵魂命题。

对于80、90、00后,《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呈现的是一个全新红旗渠人的概念,他们勇于担当和坚守,建设出新林州更加美好的生活和红旗渠人的现代情怀。此片中,呈现了美伦美幻的林州风景、壮丽的太行山风光,值得观众走进影院了解一个开拓和创新的故事、了解一个奇迹与平凡的奉献的故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