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吴均帖》篆书赏析

吴让之(1799-1870)清末著名书画篆刻家。原江苏江宁人,自父吴明煌起移居仪征,晚年流寓泰州。原名廷飏,字熙载,50岁后更字让之、攘之,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晚学生、方竹丈人、言庵、言甫、难进易退学者。斋堂为晋铜鼓斋、师慎轩。

吴让之小学功力很深,画作士气盎然,书法篆隶行草无所不能,且精金石考据之学。篆刻初宗汉印,悉心摹仿,后师邓石如,参以己意,晚年之作入化境。一生刻印以万计,破前人藩篱而自成面目,印文方中寓圆,刚柔相济;用刀或削或披,流畅自然;布局应情处理,极尽变化之能事。存世有《吴让之印谱》、《晋铜鼓斋印存》4卷、《师慎轩印谱》、《吴让之手批印存》,及《匏瓜室词》和金石考证著作《通鉴地理今释稿》16卷等。传入《清史稿》。

中国的篆刻艺术在明代中期进入了作为“艺术欣赏”的探索阶段,到了清代,篆刻艺术才呈现出争奇斗艳的气象———程邃、丁敬、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等篆刻奇才纷纷涌现,邓石如开创了“圆劲”一派,吴让之承继了这一创造,特别在刀法上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篆刻在“用刀上开法门的大师”。

作为一位博学多能的艺术家,吴让之早年师从邓石如(完白山人)的学生包世臣学书,故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在包世臣反对流弊较大的“馆阁体”开辟晚清一代新风中,吴让之无疑是一倾力助阵者。吴昌硕说吴让之“书画下笔谨严,风韵之古俊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治印……刀法圆转,无纤曼之习,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乃非虚饰之言。

吴让之诸体皆擅,而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圆劲流美的小篆为世人所重。在篆法上,吴让之师法邓石如及汉篆法,更因其善于“铁笔写篆”撷取金石精华,故有“气贯长虹、刚劲有力、咄出新意”之态。包世臣对吴让之也有直接影响,他继承了包氏衣钵,恪守师法而自成面目,给人以清澹甜润之感。所书小篆《梁吴均与宋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三乐三忧帖》等,用笔浑融清健,篆法方圆互参,体势展蹙修长,有“吴带当风”之妙。吴让之隶书结体,中心紧敛而肢体舒展,颇富古意,被誉为清初以来篆隶书体创新者之一。其行书动势显著,生发了流动、通畅之气,单字虽隔,然意气绵延不断;楷书苍厚郁茂,俊逸爽劲,并掺有北碑意韵,一扫“馆阁体”纤弱之风。

吴让之《吴均帖》赏析

【释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閡(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嶂(岸)高山,皆生高(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均(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风(峰)息心;经纶世务者,闚(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由(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晋三六兄先生法家雅鉴即希正捥。仪征吴熙载。

此文时南朝梁代著名文学家吴均以书信形式,创作出的一篇《与朱元思书》。此文仅用一百四十余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美丽风光,被后人称誉为写景的精品美文。

局部放大高清图

各位师友您认为呢?

欢迎到文章最后面留言板留言表达您的观点哦!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