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GDC 设计奖 2019获奖作品展”于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开幕。GDC设计奖(平面设计在中国展Graphic Design In China)创立于1992年的中国深圳,自2003年始,每两年举办一次,今年举办的是第11届。GDC曾经是一个梦想,是发生在1992年的中国新兴城市深圳,一群人拥抱平面设计梦想的故事。这团星星之火点亮了无数人的梦想和激情,温暖并照亮了一个时代的开启。2008年,深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第六个“设计之都”。至此深圳设计快速发展,融入全球话语体系。
2019年,深圳迎来建市四十周年,也迎来粤港澳大湾区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模式,是重大发展机遇;2020年,深圳将迎来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
创意设计业作为深圳文创产业的支柱之一,是深圳文化、深圳特质、深圳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南方都市报、深圳特区报、深圳电视台《湾区设计》联合发起并主办“深圳40 向湾而生”——深圳设计行业四十年成就巡礼大型活动,活动将对深圳设计的前四十年成就进行深刻回顾,对未来四十年的发展进行展望。
我们将从设计师角度,总结、盘点设计之都城市名片,对设计与城市的关系,设计师与城市共生共进的历程进行梳理,为设计之都的腾飞插上强劲的翅膀。
“GDC 设计奖 2019获奖作品展”开幕式。
“GDC 设计奖 2019获奖作品展”现场。
新起点
“深圳40 向湾而生”
深圳四十年设计行业成就巡礼启动
深圳设计是一个不断建构与丰富的概念,它囊括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设计之都的深圳,深圳设计所传达的正是城市深圳的当代生活理念、价值观与美学主张。
深圳设计发轫于平面设计,随后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空间设计等齐头并进,彰显出自身的特点与特色。
四十年来,在深圳市政府的前瞻领导和政策支持下,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筚路蓝缕,让深圳设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深圳能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和城市风格,能在世界创意城市之林中占据重要位置,离不开各行各业设计师们的创意和努力。深圳四十年的辉煌发展历程,更有着深圳设计师群体付出的集体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深圳40 向湾而生”——深圳四十年设计行业成就巡礼,是在特区辉煌四十年的背景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时代旋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机遇和使命前,深圳设计力量的一次总检阅,一次大宣传,是一场触及城市灵魂的思索,一场与城市未来的对话,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深圳创意设计界的大型公益活动。
据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占炳军介绍,本次活动将探究深圳现代设计的起点,寻访深圳设计的“拓荒牛”;宣传各设计行业为深圳创意设计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精英人物,以及做出类似贡献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同时,将编撰、出版《口述:深圳设计史》、《深圳设计40年40人》年鉴,举办深圳设计文献展等大型学术活动,为深圳设计积聚文献,沉淀更深厚的人文质素,同时发掘与发现新兴创意力量与设计人才。
回顾
深圳设计发展历程:
由平面设计延伸至空间设计多领域
回顾深圳设计的发展历程,必须从GDC与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谈起。
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前主席、顾问孔森介绍,深圳的平面设计是从1992年“GDC”起步发家的。当时的影响力可以说是中国平面设计现代运动的一个开始,一个萌芽。27年里,办了十一届“平面设计在中国”大展,影响到了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甚至世界的范围。平面设计在中国的提出,体现了深圳人的自信,也是构建深圳设计之都的一个基石。随着四十年的发展,深圳其他行业,比如建筑、室内、服装、珠宝等等,都在崛起。
GDC促进了中国平面设计的迅猛发展,开启了全球华人平面设计师同台竞技与交流的先河,书写了中国平面设计历史的光辉篇章。GDC自创办以来,由单纯关注平面设计领域,延伸至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新媒体、实验性、综合性项目等领域,GDC不断寻找和引领设计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和课题,并积极将设计融入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和民众的日常生活。通过各种方式与更广泛的企业与民众接触。设计师曾令波表示,GDC历经十届,迎来第十一届,让我们更加充满文化自信,探寻中国的设计语言。
1995年8月26日,国内第一个平面设计组织——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简称SGDA)在深圳大剧院宣告成立。当时,来自深圳以及广州、香港、澳大利亚等地近三百位嘉宾济济一堂,共贺盛举。会上产生了SGDA第一届理事会,由龙兆曙担任会长(主席),王粤飞、陈绍华担任副会长(副主席),董继湘担任秘书长,李克克、韩家英担任副秘书长。
1998年,由于SGDA是中国第一个平面设计协会,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在首届理事会到期之后,协会主要创始人与理事会之间发生观念分歧,致使协会暂时停止工作。直至2003年,深圳市政府提出以设计文化立市的“设计之都”概念后,在时任深圳市文联副主席董小明的倡导下,在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市文化局的支持下,才重新恢复。在协会工作停滞的数年间(1998-2003),深圳设计师作品在世界各类设计竞赛中屡获殊荣,举办了多场业内重量级展览,成为活跃在国内外设计界的重要力量,也为协会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2005年7月15日,“SGDA第二届组织机构成立暨95-05深圳平面设计展”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举行。韩家英等9人高票当选,成为新一届理事会领导成员。同时,展示和回顾SGDA十年历史的“95-05深圳平面设计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这是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和深圳市文联的支持和帮助下,总结深圳十年来设计成果的一次大汇展,再次检验了深圳平面设计取得的成就,王京生再次提出深圳建设“设计之都”的更高要求。现场还首发了SGDA十年优秀平面设计作品集《SGDA1995-2005》。
关键年
2008年荣获“设计之都”称号
助燃深圳设计发展
2008年是深圳设计至关重要的一年。当年3月15日,英国V&A“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在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博物馆举行,由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主办的“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在伦敦V&A举行。该展览是英国首次举办有关当代中国迅速发展的最新设计的展览。深圳平面设计成为展览的核心部分,王粤飞、陈绍华、韩家英、毕学锋、张达利、韩湛宁、黄扬、邓远健等深圳平协设计师作品应邀参展,深圳设计师群体和深圳作为年轻城市的设计发展现象成为焦点。2008年6月,深圳市平面设计协会加盟国际平面设计协会联合会,这非常有利于深圳平面设计师与外国同行的交流与合作。
2008年12月7日,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我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深圳成为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的第16名会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深圳在设计产业方面拥有坚固的地位,其鲜活的平面设计和工业设计部门、快速发展的数字内容和在线互动设计,以及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环保方案的包装设计,均享有特别的声誉。深圳把设计作为战略工具指导城市转型,同时与社会文化相关领域结合,尊重经济发展机会的平衡,这一战略性眼光受到专家小组的高度重视。
从2008年申请设计之都成功之后,深圳的设计在各个行业里面都呈现出了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竞争的态势。尤其是在政府的推动下,无数个国际性的设计大奖落户深圳,比如影响世界的新锐奖、七彩奖等等,正因为这些奖项的设置,使得深圳成为全球设计师(不管他是哪个行业)关注的地点。所以深圳设计之都名符其实。
领先
深圳工业设计走在全国前列
行业规模及人才集聚占全国60%
与深圳的平面设计并驾齐驱的是深圳的工业设计。其实早在1987年4月8日,深圳市就已成立设计联合会,那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工业设计组织之一。
该协会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社会活动。1987年,首次成功策划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87深圳中国时装节”,促进了我国时装设计热潮;1991年举办“中国企业新课题——工业设计与CI计划讲座”,在深圳掀起了第一次设计、策划热潮;同年举办了“深圳市中小学生手工艺竞赛”,为中小学校美术设计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1992在三十几位企业界代表座谈会上,协会正式向与会者提出举办深圳市工业设计市长奖的倡议和构想,受到支持;1993年举办“深圳市工业设计经验推广会”,1994年与全国协会联合举办“深港台工业设计交流会”,促进了深圳市工业设计的发展,为举办“市长杯”评审活动创造了条件并打下了基础。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秘书长封昌红介绍,深圳的工业设计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行业规模及人才集聚占全国60%。目前,深圳拥有各类工业设计机构逾6000家(包括各类工业设计专业公司、设计工作室、方案公司、设计策划机构和生产制造企业内设设计部门等),其中工业设计专业公司500多家,各类设计工作室、方案公司和设计策划机构近1500家;各产业领域企业设计部门近4000个;工业设计师及从业人员约15万人。截止至2016年12月31日,已认定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6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自2012年以来,我市获得iF和红点设计奖的数量连续6年位居中国内地大中城市的首位,2017年深圳斩获德国iF设计奖142项,红点设计奖82项,分别占中国区获奖总数的36%和29%,同比分别增长130%和78%。2016年深圳工业设计产值约69亿元(仅含专业工业设计机构产值),同比增长15%,创造经济价值逾千亿元。
封昌红表示,国际化与高端化是深圳工业设计的主要特点。目前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大展,基本上成了世界公认的全球工业设计第一展。
融合
深圳设计与产业深度融合
也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中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深圳设计不仅在全国屹立潮头,而且已成为世界设计之都的核心成员。深圳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在全国占有相当的优势。著名金顶奖设计师罗峥认为,深圳设计的显著特点是年轻、活泼、开放、包容、自信、多元化、没有条条框框,创新意识强。其设计已包含在各行各业,如服装、建筑、室内、工业等多方面,设计不是孤立无援,深圳最大特色是设计与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在深圳,设计以人为本的特征也非常明显,深圳设计并非高高在上,已融入到市民日常生活当中。著名空间设计师李瑞麟说:全国装饰看广东,广东装饰看深圳。深圳的装饰设计企业,“双甲”单位有两百余家,上市公司十几家,其他中小型装饰设计公司数以万计,设计师也数以万计。在为深圳创造了巨额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外,就全国范围来讲,承揽重大项目和重大奖项,都占到了1/3以上。
深圳设计四十年·大家说
◎孟建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每一座建筑都是城市的一件公共艺术品,建筑设计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基因。深圳以后需要有更多的一些令世人瞩目的建筑,只有这样才不愧对“设计之都”的称号。“震撼心灵”的建筑设计不仅仅包括建筑外表,设计师还要赋予其更多社会的内涵,如对美学、生态、节能的关注,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对建筑空间内在品质的关注以及对人的文化性关怀等。
◎柳冠中 清华大学首批文科资深教授,著名工业设计学术带头人
设计是创造更合理、更健康、更公平、可持续生存的方式,面对14亿人口、发展尚不平衡,而资源也并不丰裕的大国,如何研究、选择、探索、设计、创造适合中国国民的生存空间,不能不引起深思。如何正确理解“设计”和“创新”是中国设计界的对“中国方案”的理解,也是我们设计同仁们不可回避的机会,更是重任。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也是中国的室内设计发展的前沿阵地,不可否认,40年来深圳的室内设计发展的道路已成为全国该专业的风向标。
追求“美”毫无疑问是设计师的理想,然而“大美”才是设计的目标和责任!
◎俞孔坚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的现在和未来。没有设计,土地必定狼藉,城市必定粗陋,家园必定苍白,生活必定无趣。美丽中国的建设不可缺少设计。“设计之都”深圳充满创新和活力,未来必将引领世界潮流!
◎李瑞麟 当代空间艺术家,广东集美联合创始人
中国的现代设计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端于最先受益于改革开放的中国南方。具体到深圳的设计,是有几个阶段的。在深圳设计的前二十年,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原创的元素,但大部分还是处在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在后二十年特别是2008年以后,原创的元素就更多了,在国际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希望深圳的设计师们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学术。
◎徐志坚 资深导演,中国动画界领军人物
深圳四十年的发展历程是改革开放取得的经济成果,更是艺术腾飞的过程。深圳动画产业的发展成就代表中国动画艺术和设计已经站上了国际舞台,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的舞台中心。
祝福深圳四十年取得的成绩,衷心祝愿深圳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彰显文化自信的深圳力量!
◎陈岩 著名空间设计师,深圳市室内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推动着设计行业的四十年快速发展,设计行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方位飞跃发展。深圳设计业已经成为全国最具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名牌产业。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深圳设计行业又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未来的发展格局是全国乃至世界大舞台。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来形容深圳设计行业的未来便是最好不过了。
◎冯家敏 中国设计之窗总编,深圳市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促进会会长
深圳设计行业4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源于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的创新活力。40年来,深圳设计不仅在平面、工业、室内、珠宝、服装等专业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在完善行业规范、保护创意设计的知识产权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推进和示范作用。
◎李渔 当代视觉艺术家及设计师,21项WPO包装设计“世界之星”奖获得者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变化,设计已经成为了生产力。你可以看清多远的过去,就意味着可以看清多远的未来。过去四十年,我们经历了风雨洗礼,成就了今天日新月异的深圳。未来,设计在经济、文化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赫。设计将引领中国人民去圆“中国梦”。深圳成为“设计之都”这一事实表明了:“向湾而生”的深圳设计,成为深圳整座城市的信念。
◎杜健翔 景观照明设计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深圳是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最绚烂的一颗明珠,经过40年的建设,已跃升世界都市前茅。城市的夜景观亮化设计,也因而能跻身国内前列。以1997年香港回归为发端,至2018年庆祝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的景观照明设计获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亮点
据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占炳军介绍,本次活动将探究深圳现代设计的起点,寻访深圳设计的“拓荒牛”;宣传各设计行业为深圳创意设计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精英人物,以及做出类似贡献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同时,将编撰、出版《口述:深圳设计史》、《深圳设计40年40人》年鉴,举办深圳设计文献展等大型学术活动,为深圳设计积聚文献,沉淀更深厚的人文质素,同时发掘与发现新兴创意力量与设计人才。
统筹/采写:南都记者 谢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