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伟大的历程》,展开农村改革艰难曲折进程中的激荡岁月

《伟大的历程——中国农村改革起步实录》,作者:吴象,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凡治中国农村改革历史者,不可不关注万里,而凡研读万里决策之精神者,则不可不关注堪称万里“文胆”的吴象。农村改革已成为历史,而史实何其纷杂,读史更需审慎。

本书是吴象先生亲著的讲述农村改革波澜壮阔进程的历史。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在农村大地上掀起了改革大潮。那么,这项影响了几亿中国人命运的制度变迁,其过程如何曲折?

安徽何以成为农村改革的突破口?

小岗村内的18户农民,是怎样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寒夜中悄悄决定包产到户?

接手长期落后、经济凋敝的农业大省安徽,面对外界舆论的重重围堵,万里是怎样发出“《人民日报》能管你们吃饭吗”这样掷地有声的质问?

阳关道还是独木桥?大争论导致大发展,农民作出了选择,实践给出了答卷。

“不许”—“不要”—“有条件允许”—“全部放开”,改革的突破口一旦打开,突围的浪潮向全国奔腾汹涌,其中又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

吴象是安徽休宁人,长期在万里副总理身边工作,是协助万里在安徽推动改革的著名农村经济学家和“三农”问题资深专家之一,为中国的农村改革做出过较大贡献。

1979年,吴象奉万里之命赶赴安徽,由此,安徽省几乎所有的重要改革文稿,都由吴象捉刀秉笔;进入80年代,改革如火如荼,从政策起草到实地考察,吴象的身影遍布全国,吴象的文章众多,影响深远。其中最著名的《阳关道与独木桥》,便是在1980年关于包产到户的讨论最为激烈胶着的关头写成的,阐述了包产到户出现之必然、发展之必要,在《人民日报》发表以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可谓讨论包产到户的扛鼎之作。

在本书中,吴象以史为脉络,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第一步——农村改革起步的艰难曲折的进程,系统考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发展,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变革为主体,记述了诸多经典场面与历史事件,真切反映了农民对于农业规律的谙熟,对于“承包”的执着与韧性,既追溯了往昔的困局、突破、发展,又提出了90年代及至新世纪以后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曲折。因而本书并非简单的文集,而是作为这段农村改革历史亲历者的记录和沉思,吴象先生以长期的工作经验、深厚的专业积累、缜密的结构布局,厚积薄发,细致勾勒了一幅农村改革的历史画卷。

放眼当今,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的现状表明,农村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因而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使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吴象同志今年就将98岁,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为本书作序写道:与他年龄相仿、共同经历过农村改革初期那段激情岁月,现在还能为他的著作写序的老同志确实已不太好找。因此我想,这也许就是吴象同志给我出的一道考题:看看我们这些当年跟着他们投身改革大潮的“小青年”,能否把他们的思想、情怀理解好、传承好?……吴象同志是书中所写的那个改革阶段的亲历者,这就使本书具有了重要的史料价值,它对于希望了解中国农村改革史的人而言,将是一部值得珍藏的著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