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蛩蠊化石

蛩蠊目昆虫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属珍稀孑遗昆虫,是昆虫纲的“活化石”。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

体狭长无翅,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前胸方或长方形,中胸大于后胸,尾须一对,细长。该虫生存适宜温度在零度左右,发育缓慢,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7~8年,属不完全变态。蛩蠊目昆虫仅见于北纬33℃~60℃的寒冷地区,世界已记录29种,分布于北美洲、日本、朝鲜、俄罗斯和中国长白山、阿尔泰山,在近湖泊、融雪或水流湿处。夜出活动,以植物及小动物的尸体等为食,白天隐藏于石下、朽木下、苔藓下、枯枝落叶中或泥土中,一些种类生活在洞穴中。

蛩蠊目昆虫起源古老,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属珍稀孑遗昆虫,是昆虫纲的“活化石”,在中国该类昆虫个体数量稀少,属一级保护昆虫。目前中国开始寻找蛩蠊计划,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白明、宋克清等科研人员2010年发现了中国第二种蛩蠊——陈氏西蛩蠊 Grylloblattella cheni Bai, Wang et Yang,白明2012年6~7月与国际著名蛩蠊研究专家Sean Schoville(美国)、Roman Dudko(俄罗斯)等组建了野外考察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阿尔泰共和国采集蛩蠊样本,获得2种6头蛩蠊标本,随后,宋克清加入考察队赴中国长白山地区,采集到4头中华蛩蠊标本,该蛩蠊由动物研究所王书永于1986年首次发现并命名,这是26年来再次采到此种标本。通过这些努力,我国蛩蠊的标本收藏量跻身于世界前列,中国专家对该类群的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蛩蠊(标本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