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负子虫 别名:大水虫、咬趾虫、水鳖虫、河伯虫、负子蝽
分布区域
中国南方及东南亚一带。
形态特征
头部
头较小,三角形。触角短,4节;喙5节;复眼突出,无单眼。前胸大。
身体
体长14~17毫米。体型扁椭圆形;前脚为镰刀状捕捉脚,后脚为具有毛列的游泳脚。
翅
前翅革质,发达,呈镰刀状。后翅膜质,色淡黄。
足。
跗节短,有一钩爪。中后肢胫节及跗节具长毛,足端有2个长爪
昆虫档案
水栖昆虫,体长约14~17毫米,身体圆而扁平,前脚特化为捕捉脚,利于捕捉其他小型动物,后脚则特化为游泳脚善于游水。在水田等静水区域常见,雄虫在交尾后会背负由雌虫产下的卵粒,直到幼虫孵化后才会脱落,因而被称为负子虫。
昆虫生活史
大负子虫每年约发生3~4四代,活动盛期为3月上旬至10下旬。经由雄虫孵育行为,卵的孵化率可达97.63﹪。若缺乏雄虫的孵育行为则卵将无法孵化或干燥死亡。产卵量方面,雌虫一生的总产卵数,在28℃下,每只雌虫平均为412粒。
卵
卵较小,一般有卵壳覆盖,未脱去卵壳,由雄虫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