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现代的解释为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也称为温热病。为广义伤寒范畴。临床表现以发热、热象偏盛、燥化伤阴为主要表现。
温病一直是众多医家讨论的热点,相关的书籍也比较繁多。张锡纯将温病分为三类:春温、风温和湿温,以此作为分类施治。
春温,张锡纯的解释是冬天受到外感风寒,因为程度不深不至于立即生病,所受寒邪潜伏在体内,阻塞脉络,郁滞不能宣通而生内热。等到第二年春天阳气生发,内蕴的郁热,蠢蠢欲动,而又再次受到外感,内外之邪气同气相求一接触,表里俱热,《内经》里“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春天没发出来到了暑月发出来这叫暑温,患者热重。初得病时脉洪长,口渴嗜饮凉水。
风温,其实也是外感风寒,只因天气已温的时令,外感之气也已转而为温,所以不叫伤寒或伤风而叫风温。初春、暮春、夏秋之交都有得风温的情况,治疗方法也应结合时令的寒热以及患者的脉象。如果正值春初秋末,时令在寒温之间,初得时虽不恶寒,脉浮无热象,宜用清解汤加麻黄,或用张仲景的大青龙汤。如果正值暑热季节,脉象浮而且洪大,或有汗,就应分别令当别治了。
清解汤,为避免见方试药仅列出组成:薄荷叶、蝉蜕(去足)、生石膏、甘草。用于温病初起,头疼,周身骨节酸疼,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的情况。
湿温,得之多在盛夏天气潮湿而闷热的时候。阴雨连连,湿气随呼吸传入上焦,窒塞胸中大气,营卫之气不相贯通,皮肤表面有类似得外感后的困顿拘束感,但并不是外感。舌苔白而滑腻,微带灰色。
关于温病,张锡纯提到,内虚之人,容易受外感。阴虚有内热的人,尤其容易得温病。所以无论风温、春温凡是有阴虚情况的人,需要发表、清解、降下时,适合添加滋阴药。
说起温病,就不得不说说清代的另一位医家——彭子益。他认为温病是人身木火偏于疏泄导致,木对应在人体为肝胆。
金主肃降,肺金被上冲木气影响导致收降失常。肾主封藏,肾气本应封藏于下焦而因封藏之力减弱被泄,失封藏之能。水中封藏的相火上窜,金不收,不能克木,木气过于疏泄,使得上焦津伤而热气冲塞,下焦相火不藏而元气空虚,中焦中气衰败,心肾不交,水火不交。
春升夏浮,秋降冬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体的脏腑与四时相应,与大气运动相应。春天木气萌动升发,升动生发失常,则人患温病。这是人身脏腑的不平衡导致,是由感受时令偏于疏泄的大气引动里气引起。对于今年的温邪由口鼻而入导致温病,或上一年的寒邪潜伏到第二年之春引发温病是不认同的。
关于彭子益治疗温病的方法,可以参见:
重在分享中医知识,不建议大家单纯靠文章内容来诊断病情。希望能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学中医,通过努力成为保障自己和家人健康的第一道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