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观看古装武侠剧的观众会发现,许多电视剧中都有这样一个频繁出现的场景:那些在客栈吃饭的古代人,每次喊句“小二,结账”,便放下银两离开,前来收账的店小二,也不数银子的多少,收了银两以后只回一句“客官慢走”。用银子结账从不数多少钱,已经成了古装武侠剧的固定套路,那么古人在客栈吃完饭,真的从来不算饭钱多少,放下银子就走吗?
古装剧中的白银
其实,这只是编剧不懂历史的错误表现。因为古代人真的想花银子,远没有古装电视剧中演的这么简单。这是由于,在许多朝代货币银子并不是古人随身携带的货币。我国古代有非常多的货币单位,秦汉时期用刀币、五铢钱;唐朝年间用来进行交易的货币为“钱、帛”;两宋时期出现了纸币;元朝时期又发行了铜钱。所以在以上这些朝代,基本上不会出现用银子结账的画面,毕竟这一时期的银子还不是社会流通货币。
秦朝五铢钱
至于银子成为历史中的流通货币,其实是在明朝嘉靖8年,明清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活跃,使用银子变得频繁起来,尤其是在《金瓶梅》、《水浒传》等多部明清小说中,作者总是将银子的价值与当时所使用的文、贯、铢等货币单位捆在一起描写使用,导致后世文人,在写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武侠作品时,通通将这些流通货币统称为“银两”。当武侠作品改编成为影视剧之时,编剧、导演乃至读者,从不细究“银两”的真实身份,都用白花花的银子来代表“银两”。电视剧这种拍摄手法,导致大众误以为古人就是用银两来结账的。
古装剧小二
即便在明清两朝,银子已经成为了国家通用货币,但是银两交易仅限于大额商业贸易,比如买房、买田,还有那些贪官贪赃枉法时,才会使用银子作为交易货币使用。这是由于“一两银子”在古代具有极高的购买力。有研究学者根据不同时期的大米价值,换算过一两银子的购买能力,比如宋朝年间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800多元人民币,明朝年间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60元人民币。如果古人真的用几两银子来付账,也就是说他们的一顿饭动辄都要花饭成千上万元。
清朝铜钱
既然如此,那么古人在客栈消费时,又用什么来付钱呢?
实际上古代小额商业交易用的最多的都是铜钱,有学者推算过,唐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3500枚铜钱;明朝的一两银子也能兑换2500枚铜钱。所以古代人在客栈酒馆吃饭、点餐,结账时应该是用铜钱付费,铜钱根据统一的标准发行使用,同时又方便携带,容易清算数量。因此古人在喊小二结账时,一顿饭花费了多少铜钱,无论是客人还是店小二,都是心知肚明,只需看一眼客人所付的铜钱数量是否够数,不需要经过清算就能结账,这才是正常的交易方式。只有使用铜钱,才能够满足店小二不用数银两多少就能结账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