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旅游的融合将给我们带来什么变革?业内权威大咖这么说

入住南京的“无人酒店”,从门童到房间的清扫工,一切的服务都是机器人来提供的;坐在昆明景区内的环球影厅,戴上VR眼镜,花上10分钟就能绕着云南飞一圈,饱览彩云之南;走进广州的动物园,说不准里面的动物宝宝们都是克隆出来的……

大家不禁要问,无人酒店真的能替代传统酒店吗?科技与旅游的科技如何赋能旅游,解决旅游业存在的痛点?科技+旅游的路能够走得多宽多远?旅游在引进先进科技方面又存在哪些不足?身处数字时代,旅游集团应该如何做?

12月14-15日,2019年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汇聚一堂,围绕着“科技新动能,发展高质量”,探讨科技发展给旅游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如何赋能旅游并引领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01. 让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当天的论坛上就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及推动旅游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进行发言,他表示文化和旅游部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各领域市场主体发展,竭尽全力营造更加公平、便利、规范的市场环境,让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后,他对旅游企业提出了三点希望:

1、要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

在制定战略规划、推出重大项目、开发旅游产品时,将高质量发展理念贯穿始终,体现到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要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共同缔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促进的旅游产业格局。大型企业集团要主动对标世界一流旅游企业,学习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结合企业实际,融会贯通,加快迈向世界一流步伐,努力成为有较强经营实力竞争力的旅游航母,打造有较强影响力、美誉度的知名旅游品牌。中小微企业要突出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性,发挥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坚持以质量取胜,以创新取胜,努力做细分市场的领导者。

2、要做旅游与科技融合的推动者

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向科技创新要动能、要空间、要效率,要把握好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利契机,用好用足国家各项支持政策、扶持资金,把政府的政策举措切实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红利。要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高新技术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旅游产业内容生产、传播方式、表现手段等方面创新,促进传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基于新技术的新型旅游业态,发展在线旅游、智慧酒店、智慧景区、智能出行、新型装备等新兴产业和商业模式。不断用科技创新提升旅游品质,改善旅游体验,提高游客的满足感、幸福感。

3、要做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实践者

高度重视科技研发、产品研发,有条件的旅游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科技研发机构,发挥企业在旅游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第一时间转化利用。旅游企业、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要加强协作,行业协会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要多开展应用型研究,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研究人才,发展旅游高端智库。旅游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需求者和受益者,要推动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使科技创新成果真正与产业链相匹配。

02. 行业多方位触达

针对旅游集团在科技赋能旅游的过程中应当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来自国内旅游集团第一梯队的企业代表在现场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1、 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与旅游高质量发展

首先,来自中国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杜江就如何实现科技与旅游高质量发展谈了3点想法。他说,从认识上来看,科技创新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风起云涌,科技革命形势迷人;产业环境日益开放,市场竞争全面升级。结合旅游企业的实际,科技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主导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新;二是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技术的融合,引领旅游产业内容不断翻新和引进;三是物联网、互联网综合技术推动产业服务界面和管理流程再造。从时间来看,科技创新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愈发明显。旅游业从高速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面临着新一轮的升级和变革。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备受关注,推动旅游消费和供给各个层面的迭代更新。从未来发展上看,科技创新对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未来40年,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唯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旅游业只有以强大的科技创新为引领,才能够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2、 凯撒旅游集团:

一主三辅式模式引领企业发展

“ 2019年,凯撒旅游一主三辅式模式的发展道路更加清晰。未来我们将持续聚焦旅游主业,并拓展旅游零售、食品配餐、旅游金融三大产业,实现产业协同。”凯撒旅游集团执行董事长刘江涛在谈到凯撒发展道路时,这样说到,“未来我们也将深入推进文化与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目前的发展形势,他认为我们正处于科技技术大变革的时期,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5G技术逐步从技术研究阶段进入实用阶段,这些技术互相作用,改变了人民的生活和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精神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和文旅产业正成为人民满足美好生活期待的重要载体。”

3、 首都旅游集团:

打造生活方式服务业产业集团

面对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性型社会的转型,首都旅游集团确定了打造生活方式服务业产业集团的新定位,“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打造两个载体,聚集产业要素,一方面以商业板块为依托,选择重点的城市核心区域打造商业物业的综合体,另一方面以文旅景区板块为依托,在人口聚集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城市周边和景区自然丰富的区域打造景区和旅游小镇,以这两个载体为依托,全力打造首旅集团线下聚集地和生活方式聚集地。”首都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宇说,在打造生活方式服务业产业集团的征程中,他们也深刻认识到,文旅行业不仅要面对变化莫测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先进经验的冲击,更要面对大众消费理念和消费习惯的升级换代。

4、 江苏文化投资管理集团:

以河为美,打造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产业链

江苏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区域先导段,江苏省政府将大运河文化旅游发展的职能赋予江苏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并使其担任大运河文旅母基金的管理人。集团董事长盛蕾在谈及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和利用时说,“我们搭建了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指数体系,用动态的数据和让静态的文物来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同时积极地构建江苏大运河文旅总入口平台,搭载在移动终端的平台能够让运河边的雅致慢生活借助5G时代的网络适应分众时代,打造游客手中随叫随到的旅游管家。”为了让大运河融合到当下人们的生活场景中,江苏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正在通过组建文旅产业联盟和参股优质民企团队来组建我们的联合舰队,打造硬核产品。

5、 携程集团:

入境游客的“我好难”

出行便利化是人们出行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出行服务,提升游客出行体验,是摆在旅游从业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携程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洁结合入境游客的“困境”谈到,第一,入境签证方便性有待提高,应该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在电子签证的政策和实际运用方面做出一定的探索和尝试,过境签的时间和地域可以更大程度上放开;第二,上网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涉外酒店数量和占比还比较低;第三,语言沟通的障碍有待解决,这方面可以向新加坡学习,所有主要的旅游景点、机场都应该有中英两国语言;第四,支付难最近有所突破,但外国银行卡在中国很难绑定到支付宝和微信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第五,高铁便利性大大提升,但旅客仍须在很拥挤的高铁站排队进站;第六,租车自驾方面还不是很方便,例如美国的驾驶执照在中国没有办法使用。

6、 春秋集团:

科技让旅游管理和运营更安全,更高效

春秋航空在信息系统、特别是科技方面的投入实现了安全准点和低成本。在绿色和高效的同时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春秋集团董事长王煜说:”我们可以算作是目前全国民航目前唯一的互联网航空公司,我们的直销占比超过85%,同时更多把传统公司的议价捆绑产品拆分,满足散客化的需求,满足现在旅客越来越多个性化的需求,销售系统拆除开针对旅客进行个性化选择。”前年,春秋航空在虹桥机场前年第一个尝试了打造全自助流程,从旅客的办票、行李托运到安检、登机过程全自助,从值机开始到上飞机,旅客的时间可以缩短1/3以上,未来他们还准备探索进行无感登机。“科技改变旅游行业,科技一定会改变我们的航空效率。智慧航空、智慧旅游不仅对航空旅游产业带来很大新的发展机遇,还会带来很多新兴的体验。”

7、 华侨城集团:

创新共享智慧生活

瞅准了数字化技术对于文旅产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华侨城已经将数字化战略覆盖整个企业,并持续探索数字技术和业务经营的深度融合和相互促进的有效路径。华侨城集团董事、总经理姚军说:“数字化推动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很多的关键元素,主要涉及到思维变革、模式创新、组织优化、产品创新迭代。文化和旅游均可以看作是体验经济,新技术的创新使旅游的管理服务更加科学、更加合理,让游客觉得更好玩,这样新技术和文化旅游的结合才是最合理最科学的。大力借助数字技术的时候,始终不忘初心,聚焦游客体验,让技术为业务赋能,让技术为游客创造美好的体验,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真正推动旅游文化行业高质量发展。”

8、 山西文旅集团:

转型中诞生 改革中发展 创新中前行

在山西转型发展过程中,文旅业被当做非煤产业的七个产业之首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地位确定后,山西文旅致力于在传统旅游业和新型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按照“吃、住、行、游、购、娱”,从建设、管理、服务等各方面为广大游客提供安全、便捷、经济、高效的消费服务和消费体验,打造酒店板块、景区板块、智慧旅游板块、文化创意板块以及康养地产板块总的产融结合,等等。“立足文物发展产业,立足创新培育业态,立足文化讲好故事。我觉得把这三句话做成产品,做成我们的服务,就是走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就是真正实现文旅企业‘’两高两低一创’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山西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文保这样总结到山西文旅在不断创新中的前进方向。

03. 摸着石头过河

旅游业引入科技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面对行业竞争的加剧和自身经营状况不佳,旅游行业从业者希望借助科技手段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科技行业也渴望赋能给旅游,从而为新科技手段寻找到更多商业化的路径。在双方的一拍即合的合作之中,也会出现一些互相不适应的问题,这就需要科技与旅游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更好地在结合中取长补短,实现赋能的最大化。

本届论坛期间,与会代表围绕着数字化时代的旅游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科技在现代信息社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等主题展开。圆桌讨论期间,嘉宾们围绕主题,抛出自己的疑惑,也解答着其他从业者的问题,在彼此交流与碰撞中寻求科技与旅游协同发展的更多可能。

1、 灯光科技是手段 不是目的

近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着如何打造夜间经济,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积极探索,在探索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例如各地为打造夜游产品而盲目大搞灯光秀,结果造成灯光景观与周围景观不协调或是雷同的现象。

名家汇科技创始人、大话神游光影科技董事长张经时从事灯光科技研究与开发多年,在现阶段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他感觉到在夜游经济打造上有两个挑战,一个是在夜间旅游产品的打造上,灯光只是一个基础手段,我们还要大量运用VR/AR技术,包括一些互动灯光产品。这就需要大量的跨界融合人才,但是目前这些人才缺乏。对从业者而言,那就需要经历一个痛苦的提升过程,而非简单停留在灯光设计和布置上。二是要搞夜间旅游投资和运营,运营的过程当中可能也需要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夜间旅游的管理、夜间旅游安全和白天是两回事,给从业者带来很大的挑战。这两个方面需要今后进一步进行探索实践。

2、 文化也要赋能给科技

智慧酒店、无人酒店等新概念在酒店住宿业不断涌现,它在消减酒店经营者人工成本和吸引消费者的同时也招来质疑:“人变得更孤独了就会出去旅游。但是如果在旅游过程中又对着机器人,岂不是更孤独了?“

显然,中国智慧酒店联盟秘书长荀亮对此深有体会,说:“人工智能运用到旅游行业,特别是我所熟悉的酒店业,一定要注意采用更多基础应用包括更多的智能节点集合之后上升到数据阶段,让它变得更加智能。”对于数据的搜集与运用,雅阁酒店集团CEO张黎明谈到,酒店集团化需要各个酒店集团打造出全新的管控平台,形成酒店的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保证。酒店集团以IT和DT运用为支撑,成为酒店集团化效率的保障,以大爱为本的精细化服务成为提升客户的前提条件。”

在酒店业,文化赋能给科技算是一种“修正”,东呈国际集团董事、资深副总裁吴伟觉得,文化赋能是使命赋予要做的事情,标准化的复制基础上将文化、艺术、时尚植入到我们的产品和经营管理服务当中去,将东方的生活方式带给所有的旅游者。此外,在5G技术的支撑下,VR酒店看房、远程看房也将变得更加便利,从而大大提升智慧酒店的认可度。

3、 新消费 新地接

“以国内游为例,在六年以前,国内游90%以上的产品都是出发地成团的,在出发地就确定好当地的机票、酒店,大家一起到机场,去到目的地,一起游玩和返回。现在90%以上的产品都是目的地集结的,动态组合。”谈到目前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途牛旅游网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于敦德这样谈到。

消费者群体的消费习惯在变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消费主力人群在变化,戴斌说,数字化正在带来规模巨大的下沉市场和新兴消费,并不断突破网络圈层走到线下。小镇青年正在成为互联网主力用户群体,成为未来旅游休闲消费的重要增长极和驱动力。加速进入快消品时代的旅游休闲,开始呈现出大众和高频的态势。在娱乐思潮和消费主义的带动下,都可能对未来的旅游演艺模式和消费模式产生革命性影响。

为有效应对这种变化,于敦德谈了他的一些建议,“为满足消费者定制,更好地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供应商不要局限于出发地,要实现动态打包,后台的支撑需要有两个技术设施。一个是大仓库,需要存储所有的旅游资源,且满足需要实时进行查询和更新的需要。二是有一个大工厂。它负责组装任何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旅游资源。这上面大概有1000多台服务器,每天的计算量大概1000亿次左右,实现任何两个和两个以上资源组合的计算,也包括航班的中转和直飞的比较。通过两个技术设施,用制造的方式通过计算实现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4、 削减人力成本 增强人才培养

人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削减人力成本是旅游业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方敬华说,旅游企业最大的问题是用工成本过高,科技如果能够推动提高旅游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把人工成本降下来,那么科技赋能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就能够走远。同样是涉及到人力资源,悉造科技创始人、CEO邵华强则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数字化和技术力量加入,交互体式会发生变化。技术产品背后就是人才,人才结构会变化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在削减人力成本方面,利用新兴的5G助力旅游景区的无人驾驶、智能泊车、人脸识别等更多应用场景,推进旅游行业数字化升级成为一种被大力提倡的做法。在人才培养方面,与会企业家和专家从科技企业为旅游行业培育人才、科技企业与旅游企业联合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小米提出合伙人概念,提前锁定人才,整个组织架构模式也改变了。现在新的时代,90后、00后的出生,整个组织形态也会变化。一切尝试要能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扁平的主题结构,适应时代的发展。” 邵华强说。

将近两天的大会在2019年国家旅游集团20强名单公布与颁奖后落下帷幕,这既是对在2019年表演优异的旅游从业者的一种肯定,更是对2020年行业发展的一种期许。在名单颁布前,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对过去一天半的会议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也提出了4点想法。

他建议,第一,科技成果的研发与应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研究需求,研究消费;第二,重视商业应用,把原始创新的成果和实验室经济的成果应用到市场上去,不讳言商业,不讳谈赚钱;第三,当代科技和旅游的融合一定要有人文的引领,既要脚踏实地,还要仰望星空,面向未来的旅游休闲是没有边界和没有止境的,文艺的科学可能是引领我们前行的方向;第四,及时地培养科技和旅游融合的企业家、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