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红军谢毕真逝世,一辈子专注做这一件事

【编辑/申伊妮 统筹/王梅梅】中国共产党党员,原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老红军谢毕真同志,于2019年12月12日2时36分在龙岩市第一医院逝世,享年104岁。

谢毕真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也是一名老党史工作者。1948年6月,他担任中共广东梅州地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地委机关报《人民报》社长。1949年10月,谢毕真担任中共闽西地委常委、宣传部长兼地委机关报《新闽西报》社长。1979年任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与新闻打了一辈子交道。谢老生前承担《中共闽粤赣边区史》抗日战争部分的撰写任务,著有《鸿爪》、《鸿爪续集》文集等,为闽粤赣边区党史留下珍贵的历史史料。

谢毕真(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1

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

1916年9月,谢毕真在武平象洞光彩村一个中农之家降生。他七岁上学,1934年初中毕业后,家中无力再支持他读高中,他回到偏僻的家乡,与所有农民的儿子一样,参加农业劳作。他目睹社会黑暗,有权有势者欺压穷人,于是经常思考如何为同样贫苦的人们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恰逢在广东梅县松源任教的同村青年陈仲平暑假回乡,也带来了新思想。他们志同道合,常常秉烛夜谈,探讨救国救民的道理。陈仲平返校后,不断为他寄来进步书刊,还介绍他订阅杜重远主编《新生》周刊,这些是谢毕真最早接触的进步书籍。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思想为之触动,视野也随之开阔。

1935年春,谢毕真到母校象洞小学任教,发动同事和各村小学老师订阅了许多进步书刊。革命理论照亮了前进的方向,信仰为他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1937年春节,陈仲平发展谢毕真参加中华人民抗日救国义勇军,并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的心愿。从此,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

2

反复经受磨难,仍坚信自己的信仰

据悉,谢毕真曾说,“他与一些人走上革命道路不同的是,多数人是因为家穷没有饭吃而参加革命,他却是先接受了革命思想,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才能解放广大贫苦人民,才能救中国,从而参加革命。他凭的是革命认识和信仰。”

1945年,谢毕真曾被国民党逮捕,两个月后,他与同狱战友越狱逃出,党组织经过调查早已作出结论。但1952年“三反”后期,地委重新审查时,有人说他是被敌人释放的,为此,他被撤销地委委员职务。1957年省委审查,作出越狱是事实的结论,否定了“被敌人释放”的说法。但“文化大革命”时期,又被审查,受到不公平待遇。但他没有悲观绝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了政策,他恢复了名誉和职务。

据了解,2000年,谢老以其在闽粤赣边的革命斗争经历,写下了《鸿爪》一书,记述了当年与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不屈斗争的峥嵘岁月,“雪泥鸿爪寓意大雁在化雪的地上留下爪印,我用此作比革命烈士们留下的丰功伟绩。”谢老曾说道。

3

整整17年,《中共闽粤赣边区史》终付梓

离休时已66岁的谢毕真,毅然肩负起“以史鉴今,以史育人”的重任。

1982年,正准备办理离休手续的谢毕真,突然接到时任省委书记伍洪祥的通知,说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确定由福建牵头,会同广东、江西两省协作编写一部全面系统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要求谢毕真参加党史的编写工作。老领导的信任,使他毅然参与了这项艰巨的重任,担任起间粤赣边区党史编审领导小组副组长。

“那时对党史编写工作的艰巨性远远认识不足,以为编写30余万字,大概三四年就能完成,没想到整整花了17年时间,这部长达65万字的长篇巨著最终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谢毕真说。

据了解,为了搜集详尽的资料,谢毕真多次深入有关地县,访问当年参与闽粤赣边革命的老同志,约忆史料,并与办公室同志奔波于广州、汕头、福州、北京等地的档案部门,查阅资料、拟提纲、打草稿、作修改至誊写。

伍洪祥深情地评价:“所有这些,如果没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是很难做到的。为了忠实于历史,无愧于历史,他总是不厌其烦,反复订正、修改,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资料来源:中国新闻网、闽西日报、人民日报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