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具文化中的审美意识漫谈之三:典雅

在明式家具的审美领域,如果用大数据统计一下的话,“典雅”这个形容词绝对名列前几位。明式家具收藏和研究大家王世襄先生也把典雅列为十六品之一。那么,什么是典雅?什么是明式家具的典雅?王世襄先生说的典雅在中国美学史上意义是什么呢?

从词源学上说,典雅本义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也可以形容人富于学养,庄重不俗。吕向注:“典谓《坟》《典》;雅谓《雅》《颂》,”简单地说典雅就是“典”加“雅”。典指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的书,已不可考。雅指《诗经》里的一部分,即风雅颂的雅。这样整合起来看,典雅就是指有文化的意思,特别是古典文化。

王世襄先生在他的名作《明式家具研究》里提到他的明式家具十六品源自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和清黄钺的《二十四画品》。这其中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里的确也有典雅这一品,排在第六品。司空图是这样表述典雅的,“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这段诗品是中国美学史和诗歌批评史上的杰作,其中不少用词已经成为成语流传至今,文字十分优美。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用玉壶载酒游春,在茅屋赏雨自娱。坐中有高雅的名士,左右是秀洁的翠竹。初晴的天气白云飘动,深谷的鸟儿互相追逐。绿荫下倚琴静卧,山顶上瀑布飞珠。花片轻落,默默无语,幽人恬淡,宛如秋菊。这样的胜境写入诗篇,也许会值得欣赏品读。”意境十分高妙和幽远。

前文提到典雅本义是指有文化底蕴,在这里如何成了一种审美形态了呢?原因就在于,诗歌特别是中国古代格律诗发展到司空图所生活的唐代已经达到一个高峰。从盛唐走过来的晚唐诗歌已经是一个文化符号,或者说本身就是文化的代表。所以,典雅的观念到这里发生了一个时空的拓展,即除了对文化底蕴有很高的要求之外,还要求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境域为展示空间。司空图的典雅之品里说了很多茅屋啊翠竹之下啊,深谷啊等等,都是在强调典雅必须有一个环境作为支持。单独一盆花或者一棵树的存在不叫典雅。

我们都知道家具当然不仅仅是明式家具的设计和摆放,本身就要求与环境协调和融合的。一个质地优良的家具如果在家庭或者其他场所摆放不好,不仅会大大减少其美感和使用价值,也会给主人带来“不典雅”的负面影响。笔者就见过把做工很不错的红木家具摆在写字楼当日常办公设备使用的,给人一种暴发户的感觉。相反,有些审美情趣比较高的明式家具爱好者和收藏者在选购和摆放时一定会有个通盘的考量和规划。只有整体的效果达到一种文化底蕴才叫典雅,单独一件与周围环境违和的家具产品很难称得上是典雅之品。

我们再看看王先生十六品说的另一个来源,清代画论大家黄钺的《二十四画品》。在黄钺的品题里面并没有典雅这一项。除了前面所说的典雅这一美学观念的内涵起码从晚唐开始已经有个转向之外,还有个原因是到清代绘画艺术本身也成为了环境美学的一部分,所以在这个时候再提书画的典雅就是屋上架屋,床上叠床了。清代文人画本身就是典雅的代名词。而且,清代的书画跟家具一样对环境的要求也很高,对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审美情趣都有不同的要求。打个比方,一副宫廷画绝不可能出现在穷乡僻壤的土屋墙上的,即便是有的话,也很违和。所以,黄钺的《二十四画品》里没有典雅这一品恰好反证了前面所述的典雅必须与环境协调的这一重大原则。

顺便说一句,作为中国画论大家的黄钺审美水平自不必说,他对环境的要求同样是很高的。据黄钺年谱记载,嘉庆年间,黄钺被派往山东济南任学政一职。学署“四照楼”原本是名臣施润章住过的地方,还有题字,可以说是个十分典雅的住处了,黄钺很高兴,认为他自己作为学政大人自应该住这种与自己身份匹配的地方,连续写了几首诗称赞居住环境,并言明自己在这里起码要住上三年。其中两句非常有画面感:“楼下清渠水一条,板桥东面濯缨桥。”所以,朋友们,当我们在欣赏明式家具典雅之美的时候,可不能忘了它所包含的整体环境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