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十八中侧记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贵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指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治理效能,当前就是要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贵州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高质量发展创造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近日,多彩贵州网记者深入到遵义市各地蹲点采访,全面了解遵义市决战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基层治理,决胜同步小康的各项新创举。即日起,本网将陆续刊登对遵义市易地扶贫搬迁、基层治理的记录与观察的记录与观察,敬请关注。

本网记者 马春兰

桐梓县第十八中学,“十八”有其特殊含义,社区矫正、爱的教育,成长、涅槃重生……

这些年,随着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隔代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增多,出现许多年满12岁至17岁失管失控的“问题青少年”。

盗窃、抢劫,甚至杀人,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家庭管不了,学校管不好,社会不好管。他们逐渐成为当地社会治安的一大隐患。

由于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缺乏关爱的孩子,他们既是作恶者,又是受害者。

2013年,桐梓县仅登记在案的问题少年就有100多人。这一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建设“特殊教育学校”被桐梓县提上工作日程。

2014年4月23日,肩负重担的桐梓县第十八中学落成开学。

“十八中,顾名思义,就是以十八岁为新起点,洗心革面,走向新的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桐梓县第十八中学校长冷一鸣介绍,十八中是专门对品德行为偏常的中学生进行监护救助和矫治教育的特殊学校,目的是预防和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

冷一鸣原是桐梓县交警大队的教导员,后兼任十八中校长。

初到十八中,他还是低估了这群问题少年制造问题的“能力”。

“我去的时候,学校只有28名学生。”冷一鸣说,原以为人少管理起来问题不大,不曾想,这些学生没那么好对付。

受成长环境影响,这群孩子性格比较偏激。为了逃跑,他们吃药、吞笔盖,甚至装病、装死。

为了打开这群孩子的心扉,冷一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时常找他们谈心。

谈着谈着,孩子逐渐向他敞开了心扉。

“心结一打开,矫正教育就顺利了。”冷一鸣说,十八中针对“问题”学生特殊群体,主要突出爱的教育和心灵上的矫治,帮助他们重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手工作品

每年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是十八中的一大特色。

冷一鸣介绍,“每年让学生到红色圣地、到烈士陵园,接受红色传承教育;到军营,体验部队规范和军人铁的纪律作风教育;到道德讲堂,接受崇德向善教育;到看守所,接受不守法而失去自由的教育;到禁毒教育基地和戒毒所,接受禁毒教育;到法院庭审旁听,让他们切身体会到不守法带来的严重后果。”

同时,十八中围绕教育矫治,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手工制作、艺术熏陶等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

令人欣慰的是,十八中成立至今,大多数孩子都涅槃重生。

在桐梓县第十八中学收录的506名学生中,目前已结业431人。其中,80%回到普通学校学习,10%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5%从事职业技能学习,5%跟随父母在省外就业。

谈起回到正轨的孩子,老师们脸上挂满了欣慰的笑容。

梁小山,在成都职业学院学习动车专业;刘全林,在遵义体育学院学习体育专业;杨建松,在贵州职教城学习建筑专业……

八年级的邓雨豪和张平安年底将离开十八中,回到普通学校学习。

学生宿舍

他们说,这里很温暖,非常感谢老师和校长孜孜不倦的教育,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以后我想学习高铁技术”

“我想学习美容美发”

“我们会珍惜现在,努力成长,回报社会……”

冬日暖阳,十八中的教室里不时响起孩子们“浪子回头”的新理想。

教室外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有序地站成两个小队,一队开展体育训练,一队开展音乐演练。

看着这群稚嫩却朝气蓬勃的孩子,冷一鸣欣慰地说:“很快他们就能开启新的人生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