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沙岛:广州最后一个只有轮渡,世外桃源般的江心岛

大吉沙岛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鱼珠东南的珠江江心。和一水之隔正在建设的“广州第二CBD”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该岛至今保存大片农田,岛民的主要收入仍以农业为主。原始而淳朴,成为了这座至今仍只能通过渡轮到达的小岛给人们的印象。

2018年5月,黄埔区提出“都市锦田计划”,对该岛进行观光农业项目改造。乡村振兴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社区建设三大工作将同时在大吉沙岛开展。改造后的大吉沙岛,将继续保留“都市田园”和“广州后花园”的独特风貌,防洪防汛、抵抗水患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同时岛上居民的收入也将进一步提升。

从地铁13号线裕丰围站下车,越过忙碌作业的黄埔码头,穿过深藏在街道一侧乌涌亭,才能到达乌涌码头。这里是进入大吉沙岛的唯一通路。渡轮静静地泊在码头,船上乱中有序地放着自行车、小摩托以及岛民从外面采购回来的蔬菜、日用品等。岛民和入岛的游客们坐在座位上,或照拂着自家活力无限到处乱跑的孩子,或和身边认识的人低声谈天。这是乌涌码头上一个普通的早晨,他们都在等待着开船。这艘渡轮会载着他们离开黄埔码头的大型吊臂和广州市区的热闹喧嚣,抵达大吉沙岛。

10分钟后,渡轮停靠在生鱼洲码头。沿着环岛小路走上一圈,就可以将岛上风景尽收眼底。海浪一浪接一浪地拍打在岸边的礁石上,粼粼的波光晃得人眼睛发白。路的两旁种满了各色各样的果树,龙眼、荔枝、番石榴、桑葚等,种类繁多。正值八月盛夏,木瓜、香蕉都抽了蕾,青青绿绿的缀满了枝头。村民们饲养的鸡、鸭、鹅等家禽在果树边上觅食,懒怠的大黄狗躺在果树下,挑着香蕉叫卖的老奶奶不急不缓地从旁边走过,和路过的每一位相熟的村民打招呼。大吉沙仿佛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大吉沙岛被称为“广州的世外桃源”,是广州最后一个不通车、没有桥、至今为止仍然依靠渡轮出行的江心岛。它周边岸线共6.02公里,面积有1500余亩,由大吉沙、生鱼洲、剑曹围三个部分组成。目前,岛上有户籍人口400多人,常住人口300人左右。

岛上的居民过去以种植业和渔业为生。但到了今天,昔日用来捕鱼的虾笼已经成为了他们屋檐下独特的装饰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大吉沙岛,到岛上来体会“广州最后一片净土”的生活,部分岛民开起了农家乐,为上岛的游客们提供餐饮服务。售卖小百货的小卖部以及风格各异的农庄成为了岛上现代气息最浓厚的存在。

岛上最气派的农庄主人冯永祥说,他的农庄是在2016年开始经营的,生意最火爆的时候,每天的翻台率达到百分之百,晚餐时段招待的客人达到六七十人。客人们坐在挂满虾笼的大树下,望着近在咫尺的海岛岸线,吹着凛冽的海风,过着属于他们的在广州市中心“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江心小岛的休闲一天。

黄埔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办正在推进大吉沙岛的示范社区建设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全方位提高大吉沙岛上的居民及未来游客的生活便利度,改善生活质量。目前正在推进中的都市锦田计划将会直接带动岛上的经济发展。一方面,项目建设对于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岛上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旅游型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也会使得岛上的产业结构变得更加丰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