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型社区治理看基层社会治理的“贵阳探索”

【编者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贵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指出,加快全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步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贵州治理效能。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贵阳市在大数据赋能智慧城市治理、脱贫攻坚、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交通堵点治理、大型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大数据+督查”深度融合等方面进行了不断地创新探索和实践,在整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上取得初步成效。

近日,本网调研采访组赴贵阳各县(市、区)、各领域进行了深入采访。即日起,本网将陆续刊登对贵阳市创新基层治理的记录与观察,敬请关注。

多彩贵州网讯(本网调研采访组)城市社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做好城市社区社会治理工作,是落实高标准要求的责任担当,也是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的现实需要。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大型居住社区,通常都面临着居住人口众多、结构复杂、交通拥堵、公共服务滞后等问题,成为了城市社区治理的难中之难。

如何以大型社区治理的“小文章”书写城市治理的“大格局”?2019年,贵阳市印发《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区试点的实施意见》,决定在花果园、世纪城、未来方舟等3个片区开展试点建设工作。

一年来,各级各部门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合力把脉开方,问诊超大社区“城市病”,书写了贵阳市打造和谐宜居之都的生动实践。

人口众多、结构复杂等问题使得花果园片区管理体量庞大,社会治理问题多元且繁重,治理难度远超一般传统社区

 花果园社区——

  “数治+人防”让社区治理更有“智”慧

管辖服务面积1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达40余万人,日均人流量100万人次……作为目前全省最大的棚户区改造项目,南明区花果园曾经是环境脏乱差、治安形势复杂的城市棚户区。

正是由于人口众多、结构复杂、需求多元、商业汇聚、业态多样,使得花果园片区管理体量庞大,社会治理问题多元且繁重,治理难度远超一般传统社区。

如何更好地服务好花果园片区快速聚集的人群,俨然是花果园社区治理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

为破解花果园片区流动人口和实有人口管理难度大、打击效能低的痛点。2018年,花果园派出所主动顺应警务机制改革战略,结合辖区实际,自主研发了花果园大数据警务应用平台。

为破解花果园片区流动人口和实有人口管理难度大、打击效能低的痛点,花果园派出所自主研发了花果园大数据警务应用平台

“该平台共分为‘实有人口’“实有车辆”“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四个模块,通过这四个“实有数据”模块,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手段实时了解辖区房屋、人员、单位、车辆等情况,实现精准化‘打防管控’,全面提升打击质量和效能。”花果园派出所副所长邵亚说。

通过将需要查找的人员照片上传到平台,在1分钟之内可以反馈出相似人员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关联时间轴,反推出所需查找的人员轨迹;

通过与花果园停车场车辆道闸系统数据进行关联,结合在道闸所安装的车辆抓拍设备,实现对停车场车辆的实时管理与查询;

通过对门禁实行有效的管理,将所有人员进入楼栋的信息进行后台建库存档;

……

“目前,花果园大数据警务应用平台已经可以实现‘人过留影’‘车过留牌’‘卡过留痕’等多个维度的采集。”邵亚介绍,该平台建设以来,通过平台多维度对试点区域人、车、物全面感知采集,已经实现了对区域的全面精准管理和数据的集成应用,实现推动警务工作的模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实现了公安机关战斗力的跨越式发展。

花果园派出所副所长邵亚介绍花果园大数据警务应用平台相关情况

据了解,花果园派出所现有社区民警8人,需管理辖区内18余万套房屋,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模式来开展社区警务工作,8名社区民警明显无法完成对所管辖区域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加之花果园的人员流动性大,仅凭传统的走访,数据不够鲜活,甚至滞后。

2017年10月,人脸识别智能安防系统正式在花果园社区遵义中路居委会率先“上线”。所谓“人脸智能识别”,顾名思义,一旦未录入数据的陌生人被摄像头捕捉,门禁就不会开启。这样一来,业主们的居住安全得到了进一步保障。

“通过运用智慧门禁系统,结合大数据警务应用平台的多维前端感知相配套、相关联,不仅突破了人口管理瓶颈,还实现了对实有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同时管理。”向科技要警力,利用有限的警力发挥更大的警务效能。邵亚告诉记者,人脸识别智能安防系统的使用,正好解决了大型城市社区实有人口数据信息真实性和鲜活性这一难题。

花果园矛盾纠纷联动调解中心

在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进行“数治”管理的同时,花果园社区还积极改进传统的“人防”方式,设立了楼栋服务站、区域综合服务站、商务楼宇服务站。

针对花果园片区高层楼宇聚集的特点,花果园社区按照“一楼栋一网格”创新网格管理模式,重新以楼栋管理为基本单元将一个楼栋划分成为一个网格,在楼栋大堂设立服务站,配备1名网格员驻点办公,负责楼栋内的日常管理、宣传发动、安全防范、居民服务、督促督导等工作,整合物管人员共同管理服务居民群众,提高网格管理精细度,提升服务质量。”花果园社区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熊军告诉记者,该社区在试点小区院落设立了综合服务站,整合公安、城管、物管、居委会四股力量驻点办公,覆盖相邻楼栋,就近为居民提供政策咨询、党员服务管理、政务代办、治安管控等,同时为楼栋网格员提供执法支撑。

“以楼栋为基本工作单元,把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延伸到楼栋,拉近了政府与居民的距离,信息采集率也大大提高,同时还能及时有效排查消除隐患,实时调处租赁、邻里和家庭纠纷,让矛盾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有效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熊军说。

花果园社区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熊军在综指中心梳理近期社区治理相关工作

城市管理怎么像绣花一样精细?这个答案在花果园社区已经越来越清晰。信息化浪潮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也成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发展进程中,花果园社区正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这条“智治”之路已经开启,可以欣喜地看到,这里的社会治理“很潮很智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