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解——大肠经腧穴 温溜

7.温溜

【别名】 逆注、蛇头、地头、通注、池头。

【定位】 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 5寸处。

【特点】 为手阳明大肠经郄穴。

【主治】 头痛,面肿,咽喉肿痛,肩背酸痛,肠鸣腹痛。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甲乙经》。

【释词】 《广韵》:“温,暖也”。溜,本通流,水流貌。又通留。《国策·韩策》:“成皋石溜之地也。”注:“溜,古作留。”留,止也。《文选·潘岳赋》:“泉涓涓而吐溜。”故温溜也作温留。温,又为水名。《山海经·海内东经》:“温水出崆峒山。”

【释义】 喻经脉之气至此穴如温水而溜过,故名温溜。别名蛇头,一名逆注。若握拳视此穴处肌肉(桡侧腕伸肌)隆起如蛇头,此头向下,经脉由此而上。

【提要】 因本穴具有温经发汗、疏风散寒之功,主治头痛,面肿,咽喉疼痛,肠鸣,腹痛,肘臂酸痛。本穴之气不弛不亢,由偏历安顺行来,具有和畅温通之意。观其所治病症,为肘臂寒痛、寒厥头痛等一切寒湿濡滞之症,则知其有温热散通之力也。又治肠鸣哕噫,则知其有决滞通畅之力也。温而不热,通而不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