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我佛慈悲”,道出了佛教精神的内涵所在

释迦牟尼观世间芸芸众生饱受生老病死之苦而不得解,遂创建佛教,其根本出发点在于关注人生苦难,其重点是关注人。

慈悲是诸佛心念。佛教讲慈悲为怀,出世而入世。慈悲是佛法的中心,慈悲为本,方便为门。

《大智度论》卷二七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十地经论》中说道: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慈悲正是与众生予乐拔苦的统一,是慈心慈行与悲心悲行的统一。佛教正以这样的佛陀精神普度众生。

慈悲精神作为中国佛教的核心精神,贯穿于整个教义之中。也正是这种慈悲精神,带领着佛教努力践行公益慈善事业。慈悲精神只有体现在行动上,才是真正的慈悲。佛教的慈悲体现在他们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关注正遭受苦难的众生,关注世人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魏晋之际杯度、僧惠、佛图澄等高僧研习医学,施医给药。瘟疫发生时,僧人们走出寺门,义务进行救助并免费提供药物。

隋唐时期,德美高僧建立悲田敬田两种义田,施衣施粮,救济贫苦之人。寺院建立养病坊,收养贫困及废疾老人。恤老、慈幼、施药、济贫,一系列的慈善活动都有僧人们的身影。

唐朝开元年间,五台山清凉寺设粥苑,于灾年救济灾民。宋代, 佛教的慈善事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甚至朝廷给予参与赈灾救民的僧众度牒,以此鼓励僧人参与慈善事业。

那个时代,佛陀就已是最伟大的慈善家。时至今日,僧人们依然发扬着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

随着时代发展,佛教的公益慈善也不断加入新的模式。佛教领袖赵朴初曾任上海慈联会救济战区难民委员会常委,负责难民收容工作。1942年,河南发生蝗灾、旱灾,致使灾民载道。朴老闻此噩耗,立马发起赈灾捐款活动,并为灾区送去大量药材。朴老说到自己的一生就只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佛教,一件是救济。

佛源老和尚出于慈悲普化精神,情系天下,乐善好施,一辈子热心于扶贫、助学、医疗、养老、救灾等诸多公益事业。1998年特大洪水,佛源老和尚捐赠物大量物资。老和尚生平还时刻关心着我国教育事业,捐资修建了益阳美华希望小学。

新时代下,受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佛教慈善组织也越来越多,慈善形式也愈发多样。关注弱势群体、慰问困难群众、公益植树、爱心助学......佛教善行,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寺院除进行一系列的公益慈善活动之外,有的甚至建立专门的慈善基金会。基金会秉着慈悲济世、公益慈善的理念,发挥着佛教教徒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佛弟子们追随佛教的慈悲精神,用一颗赤诚之心,怜悯芸芸众生,关爱世间一花一草,以慈悲包容的心怀去帮助他人,宽容他人。佛教,正将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投入到社会的公益慈善事业中去。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圆佛即成,是名真现实。”佛教徒们便以善行来积累恩德,修行佛法,于日常生活中成佛。

繁闹喧嚣的快节奏生活,让许多人暂时“忘却”性本善的自己。而佛教中因慈悲而衍生的一系列公益善举,无疑给当下的世人打上一剂强心针。当你在庸庸俗世中感到疲倦迷惘时,不妨也用慈悲善举来找回本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