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陵泉
【别名】 阴之陵泉。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特点】 为足太阴脾经合穴。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释词】 阴,《素问·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陵,大阜也,《曲·小雅·天保》:“如岗如陵。”泉,《说文》:“水源也,象水流出、成川形,凡泉之属皆从泉。”《孟子·离娄》载:“原泉混混。”
【释义】 《灵枢经·九针十二原》:“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灵枢·本输》载:“膝下为陵。”《神应经》有:“在膝内侧辅骨下陷中。”又为脾经腧穴,以脾为阴中之阴,内为阴,膝高突起似陵,穴属合水,犹阴侧陵下之深泉也,水出于泉,因名阴陵泉,与阳陵泉相对。
【提要】 系脾经之合穴,有健脾利湿、调补肝肾之功,大凡涉及内脏水湿之疾,如腹满水肿,小便不利,取之有消源导流利水之妙,亦治腹坚、喘逆、疝气、癥瘕,遗精、遗尿、暴泄、飧泄,俱阴证也。现代研究表明,针刺阴陵泉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强刺激多引起抑制过程,弱刺激则半数引起兴奋。对健康人弱刺激,多数引起兴奋过程;而强刺激影响较小。对于降结肠及直肠不蠕动或蠕动很弱者,针刺该穴可使蠕动增强。针刺急性菌痢患者的阴陵泉配外陵穴,凝集素平均效价值最高并且增长最快。阴陵泉穴有调节膀胱张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