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名解——肾经腧穴 太溪

太溪

【别名】 大溪、吕细。

【定位】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特点】 为足少阴肾经原穴,输穴。

【主治】 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咯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

【来源】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释词】 太,大之甚为太。溪,水注川曰溪。

【释义】 详审本经各穴大意,起于涌泉之泉,出于然谷之谷,本穴则犹溪涧之溪也。且本穴出于内踝之后,凹隙大深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载:“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穴在内踝与跟腱间形如溪谷之处,乃人身孔穴中之尊贵者也。肾为十二经生气之原,太溪又为肾之原穴,为肾之原气大会处,乃人身元气旺盛与尊贵之处也。又《素问·金匿真言论》:“肾藏精,病在溪。”病与穴应更见其要。人身最深莫过于肾,本穴由足下通之,亦太溪之意也。古法诊脉三部九候,本穴为九候之一,取本穴以察少阴经疾患。

【提要】 有调补肾气、通利三焦之功,主治咽干,齿痛,耳聋,耳鸣,头晕,咯血,气喘,消渴,月经不调,不寐,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太溪穴对肾功能有调整作用。临床实验表明,针刺肾炎病人的太溪配列缺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酚红排出量增多,尿蛋白减少,高血压下降,浮肿减轻或消失。针刺太溪穴可以改善肺呼吸功能,亦能使嗜酸性白细胞下降。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