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投资者心理-行为金融学学堂(2)散户的认知偏差

上次的文章笔者给大家带来了认知偏差的解释举例,这次我们来讲一讲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

当人们要对一个集复杂模糊又不确定的时间进行判定时,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走一些思维的捷径,比如以来过往的经验,通过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启示,然后利用得到的启示做出判断。这些思维的捷径会导致判断的偏差,就称为“启发式偏差”。

启发式偏差(heuristic)的三种表现形式:

1. 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 bias):人们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关注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相似性,以推断第一个事物与第二个事物类似之处。例如:网红经济有一只股在上个月可以说是A股里排名第一的涨幅,这只股的名字叫做,星期六。现在黑芝麻也大有崛起之势,很多网友就会开始觉得它也会大涨,说实话这只股还是不错的,可能不会有星期六那么猛,但是还是会有一小段的上涨空间。

人们假定将来的模式会与过去相似并寻求熟悉的模式来做判断,并且不考虑这种模式产生的原因或重复的概率。举例:有一个工程师和律师组成的100人小组,随机从中抽取几人,将这些人的性格特征简单地介绍给被实验者,每介绍一个人时,要求参加猜测的同学们估计出这个人是工程师或者律师的概率。

在这种试验的第一种条件下说明,这100个人里面,有70位工程师,30位律师;第二种条件是30位工程师,70位律师。问一下阅读者们,你们觉得工程师抽取的几率是在第一个里面大还是第二个里面大。显而易见这样问你们的话肯定是第一个里面大。但是在实验室里的猜测者们,会觉得抽取工程师的概率相同。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换成书面语就是说,猜测者在猜测过程里只注意了达标工程师的特征了,并没有留意、关注第二句中题里面给的条件,工程师和律师的比例。所以猜测者是考虑这个人是否符合工程师的代表性特征来判断他的概率,这就是“代表性偏差”。

赌徒谬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不合逻辑的推理方式,认为一系列事件的结果都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自相关的关系(Autocorrelation)。De Bondt(1991)发现股市有一种和“赌徒谬论效应”相类似的现象,在三年的熊市后预测会过度乐观,而在3年的牛市后预测会过度悲观。

De Bondt(1998)发现华尔街的分析师也倾向于犯“赌徒谬论”,常常认为价格会发转。

2. 可得性偏差

​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回想起被判定为更经常出现。可得性启发法可能引致的偏差:由于离子的可获取性而导致的偏差,想象力的偏差,伪相关。

在这里说一个小故事好了,由于90年代网络发展迅速,股市繁荣了一个阶段,网络使用者把股市崛起归功于网络的发展,后来股友们也知道1996年的港股灾,引发了香港金融市场瘫痪,其中的因素有很多,既有金融大佬席卷东南亚,准备阻击香港,也有政策关系。也跟金融泡沫有关。这就不多说了,会涉及到太多。在比如投资者关注,面对千种股票,投资者会更容易被异常收益,异常交易量和媒体报道所吸引。

3. 锚定与调整法则

这一节比较复杂,本身是两天一写的行为金融学知识,作者就明天再讲解好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