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白鹤拳始祖竟是明末清初时期的霞浦女子——方七娘

永春白鹤拳是福建省的七大拳种之一,属南少林五祖之一。拳法创于明末清初,属内家拳、是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动静相连,虚实分明,脉络贯通,快慢相间,手足呼应,吞吐浮沉,似刚非刚,似柔非柔的少林内家拳。流传于国内及东南亚,盛行于欧美,被称为中华武术大家庭中一绝,它的创始人竟是明末清初时期的霞浦一位杰出的女子——方七娘。

据《福宁霞浦》记载:方七娘首创的拳术叫白鹤拳,因其动作很像白鹤展翅而得名,在中国南方广泛流传的南少林五祖拳指的就是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因白鹤拳主要流传在泉州永春,以又叫永春拳,永春拳的真正创始人方七娘是福宁州人,即现在的霞浦人,方七娘首创的白鹤在霞浦经后人改造,变为现在流行在霞浦畲族地区的“海马拳”。

那么方七娘的拳法是如何创立的?对于这个问题,在霞浦坊间有这样的传说种种,有的说“白鹤仙人梦中指点”,有的说“妻传夫艺,练于白莲寺”等等,但比较认可的是“师承其父,观鹤悟拳,自成一家”。下面分享给大家。

相传在明末清初年间,福建省福宁府府治北门外(今霞浦县松城街道北门外),有个名士方种(祖籍浙江省处州府的丽水县),家中殷实富有,为人豪爽仗义,性好少林拳术,广交天下豪杰,一听说哪里有出名的武术师傅,就想方设法拜之为师,并苦练不懈,不管寒冬腊月,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就练得一身好武功,其乃为忠义之士,曾加入反清义士之列,因反清复明无果,隐居寺庙。他近半百方成家立业,五十岁那年(1164年),得一女,取名方七娘。

不料,几年后,方种的妻子病丧。老人悲痛至极,尽管友人和徒弟再三劝说续弦,然而,他总是不肯。而是一心一意与独生女方七娘相依为命,把方七抚养成人。他每天都教方七娘学习武艺、医术。方七娘自幼聪慧灵巧、聪颖过人,深得方种疼爱,视为掌上明珠,所以就把所学武术精髓一招一式地传授给方七娘,七娘好学武艺,一指一节,一招一式,别人起码得学上三五天才有个粗略掌握,而她只看父亲一、二次示范动作,便能心领神会,掌握拳法要领。

七娘16岁时,就许给未婚夫陈对墀,方种本想也向他传授武艺,不料陈对墀却是忘思负义之人,有一天竞不辞而别,一去不返。七娘一气之下,就持节到白莲寺(原寺在今霞浦县盐田族乡的杯溪岩后,为宋乾他四年僧无关所建)礼佛去了。

某日方七娘前往寺庙旁小溪洗衣服,溪中刚好有只白鹤在觅食嬉戏,搅得溪水浑浊无法洗衣服,七娘挥手驱赶白鹤,却发现白鹤闪挪腾,昂首振羽,舞足弄翼,引喙衔毛,伸颈觅食,缠脖歇息,抬头长鸣,要态优雅美观,俨然具有武术的架势,心中大为惊叹,待七娘洗完衣服,回白莲寺准备晾衣服时,发现该白鹤竟栖息在竹篙上,此时七娘已经心中有数,同时唯恐它弄脏衣服,遂持竹篱驱赶之,先攻击它的头,白鹤侧身闪开,然后张开翅膀防卫。攻击它的翅膀时则纵身避开,然后以脚爪挡格。直刺它的身体时,则翅膀微微颤动缩身而退,再以嘴啄之。七娘甚为诧异,此白鹤不止有武术的架势,更像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高手。

以七娘现在的武功,一般学武的人那不是她的对手,何况是一只飞禽。七娘心想这其中必有蹊跷,安下心来特意观察白鹤的反应动作。而这只白鹤说来也奇怪,并不飞往他处觅食,日日与七娘嬉闹,就像师父给徒弟教招一样,渐渐地七娘从中领悟出了吞,吐、浮、沉等拳法,就将白鹤的振题、扑翼、抖翎、晾羽、缠脖、鸣叫等动作,融入原有的南少林拳法之中,经多年的揣摩实践,创出别具一格的新拳种,因得之于白鹤,故名为白鹤拳。她除不断完费提高白鹤拳的技法套路外,还在寺中收徒教拳,数年后声名大噪闻名遐迩。

另据《永春县志·方技传》记载:“康熙年间,方七娘与其夫曾四以罪谪永春,住西门外庙辜厝开曾武馆,授徒。”学徒遍布永春各地,经过前永春名师,二十八英俊、前五虎、后永春名师、后五虎这几代人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永春白鹤拳”,简称“永春拳”。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