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艺术史上,希特勒算不上一位成功的艺术家,或者干脆可以说,对于他是否算得上一位画家都存在不同的声音。相比之下,“战争狂魔”的名号无疑更加深入人心。一般而言,我们似乎很难把手拿画笔图绘世界与表达内心情感的画家身份,与那个战争狂魔的身份相联系起来。而这正是希特勒带给世人的颇具意味的“戏剧冲突”。很多人都以为希特勒的理想是征服世界?其实大家都被骗了:他的理想你意想不到!
近年来,希特勒的画作几经流入艺术市场,其中一些绘画作品的成交价并不低。所以,我们该如何认识希特勒的身份?对于他的艺术创作的评论口碑分化的现象又应作何评判?而要对这些问题作出较好地认知,一切还要从他那经历看起来有些矛盾的人生轨迹谈起。
1889年,他出生于奥地利。得益于父亲的培养,少年时学习成绩优良。他的父亲希望子承父业,寄希望他长大当一名公务员,而他表示出强烈的抗争情绪,因为那时的他最想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阿道夫·希特勒
十几岁的时候,他对读书也拥有浓厚的兴趣,青少年时代他阅读了大量书籍,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他逐渐成长为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一边是强烈的民族意识,一方面是强大的对异族的憎恨。
此外,坎坷的事情再三到来。幼年时家中几个兄弟姊妹的夭折,到少年时父母又相继离世,他很早便开始面对穷困窘迫的冰冷生活。那时的他依然热爱绘画,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19岁的时候,他前往维也纳,目的是考进维也纳美术学院。不过接连两次美术学院没有录取他,原因是成绩不合格。
未来的几年里,希特勒开始了他在维也纳的漂泊生活,仅凭靠自己绘制的风景明信片换得微薄的收入果腹。寂寂无名,饥寒交迫,是这一时期他最刻骨铭心的感受。1913年,他又辗转到慕尼黑,在那里穷困潦倒的状况并未发生改变。
1914年,一战爆发,他从军。战争期间,他仍然坚持作画,因为他仍希望战争结束后去做一名画家。这一时期,他的绘画主题发生了转折,开始更多描绘战争场景。同时,那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后来也带给世界一次沉痛凶狠的冲击与创伤……
“战争狂魔的画作”
他的一生是出人意料的,甚至于有关他的死亡都留给后人无尽的争议。或许他永远没有想过,在他的生命终结之后,有一部分世人会对他留下的画作表示欣赏,并且不惜重金竞相购买。这是一种讽刺吗?还是说,希特勒的笔下的绘画果真值得?
如果我们对署名为希特勒的画作稍加以留心观赏,不难发现,他的绘画创作以风景为主,而且建筑物往往被刻画精细的作为重要表现对象出现在画面上。由此不难联想到一则广为流传的轶事,即当年希特勒赴维也纳美术学院考试,被认为建筑才华盖过其绘画创作的天赋,而被建议考取建筑系。
从现存的画作来看,人物并非是他所热衷表现的艺术对象。他的画笔下的城市风光并没有因为高大的建筑物而愈显繁华,相反充斥着一种难以名状的寂寥与孤独。他的画面处理往往将色调表现为沉郁凄冷的状态,或许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我们在他的画面中找不到更多的有关温暖、阳光的感觉,人物的描绘是模糊的,看起来更像是整个压抑的建筑物的“附庸”。
他创作了很多表现战争主体的水彩画作品,残酷肃杀的景象被他搬上画面,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哀伤似乎没有让他心生怜悯,因为正是他主导发动了规模远大于一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很多人说,希特勒是被战争耽误的画家。事实果真如此吗?实际上,有关希特勒艺术创作价值几何的争议一直在持续,至今仍未休止。另外,希特勒从坚持绘画理想的热血青年,到草菅人命的战争暴徒,是他自己的抉择。他没有被耽误,他把重心放在了另一条路,那是一条被鲜血所浸染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