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南准:未来即现在

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将白南准(Nam June Paik)五十年艺术职业生涯中的200多件作品进行了梳理性展示,从用废旧电视屏幕制作的机器人到丰富的创新性视频,以及类似房间大小无所不包的装置艺术,在这其中不乏极具代表性、实验性、创新性和趣味性的作品。白南准率先在艺术创作中使用科技,将电视和影像运用于装置作品之中,并创造了“电子高速公路”一词来预测互联网通信时代的未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当今艺术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展览现场

展览的主题是“The Future Is Now”,可译为“未来就是现在”、“未来就在眼前”、“未来从现在开始”等,这准确地描述了亚洲艺术家白南准在30年代就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超前思维。

“艺术初探”

> 《自画像》(Self-Portrait), 2005

1932年出生于韩国的白南准,毕业于东京大学音乐与艺术史专业,跟随德国慕尼黑大学乔治亚迪斯(Thrasybulos Georfiades)教授学习音乐史。后因家人原因离开慕尼黑来到弗莱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师从作曲家沃尔夫冈·福特纳(Wolfgang Fortner)。正是由于独特的音乐教育背景,他逐渐褪去了对传统音乐的思维模式,转而全身心投入到多样化的音乐思维模式。在跨国界和跨学科的艺术实践中萌发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其作品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是科技与艺术的统一,在创作中打破对音乐的概念,经历从听觉到视觉、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的转变。在本次展览中将展示他与大提琴艺术家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的合作作品。

> 展览现场

白南准善于运用以媒体为基础的艺术媒介,经过反复的挑战和创新改变了我们对视觉文化的理解。他在观念影像装置作品中最为突出的成就是多视频装置和闭路电视装置。正如1969年他所说:“想要塑造电视屏幕画面,精确得要像莱昂纳多,自由得要像毕加索,多彩得要像雷诺阿,深刻得要像蒙德里安,猛烈得要像波洛克,抒情得要像贾斯珀·琼斯。”20世纪60年代,白南准的名字与无政府主义的艺术思潮——激浪派(Fluxus)联系在一起,成为使用电视媒介来表达艺术的第一人,他的作品将艺术、媒体、技术、流行文化和先锋派艺术结合在一起,影响着当代艺术。

> 《机器人K-456》(Robot K-456),1964

“观念影像的传达”

> 《电视佛像》(TV Buddha),1974

白南准曾说:“在与现实的交流中,皮肤已经不合适了。科技已成为人体新的生存膜。”有人将白南准这次艺术回顾展比喻为“一次迷人的视觉和听觉的盛宴”。现存于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装置作品《佛像电视》(TV-Buddha)诞生于1974年,展现了他对创作科技能力的深刻把握以及新的美学语言。在白南准创造出来的这片“花园”中,隐藏在一丛植物中的大小不一的视频监视器都在巡回播放着白南准于1973年与约翰·J·戈弗(John J.Godfrey)合作的“Golbal Groove”——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表演者剪辑成一种旋转的视觉混音,录像带的音轨充当音乐和对白的背景,恰好与显示器上闪烁的灯光形成对比,让观者体验到一种自然和科学的神秘。

> 《磁铁电视》(Magnet TV),1965

《花园电视》(TV Garden)是一个沉浸式的、特定站点的视频,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影响,甚至可以说定义了一个新的艺术标准。几十年后,在加里·希尔(Gary Hill)和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等艺术家的室内装置作品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白南准的作品可可以看作是“光的艺术”,他结合多媒体与影像,开创了一种新的对于光的理解,将音乐可视化是白南准忠于用多重表现方法来表达其艺术思想的手段,他能够从作品组成之一的“观众”中获得反馈。对于白南准而言,艺术家不应局限于寻找新的创作表现形式,而应该不断地根据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来突破对于创新的想象。

> 《电视花园》(TV Garden),1974-1977 (2002)

白南准既有科学家的理性也有艺术家的感性,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他“彻底改造”了广播电视,并对这种传播方式展开了全新的探索,最终以视频与媒体艺术奠定了其在艺术史上不可磨灭的价值。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