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字不识,却给慈禧太后演魔术,火遍欧洲,还拍了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真奇人也

1

清末年间,慈禧太后为了玩乐,组建了一支宫廷表演队伍。

混迹其中的,有位结巴小子。

这人生于1854年,名叫朱连魁。

本是混迹江湖、走街访巷变戏法的艺人。

因不爱说话,技艺出色,被破格选入宫廷表演队。

专门为慈禧太后表演戏法。

明清两代,戏法只在民间活跃,难登大雅之堂,更别说在皇宫表演。

而朱连魁有独家秘诀。

他的表演不俗气,又颇具观赏性。

每每讨得慈禧欢心,大获赏赐。

后来,朱连魁便自封“皇家魔术师”

离开宫廷后,在上海表演,空前热闹。

又辗转天津,组建了一支戏法班,全国巡演。

事情至此,朱连魁顶多算个识时务的俊杰,远远数不上传奇人物。

2

1898年,朱连魁戏班远赴美国参加奥马哈国际博览会。

作为中国第一位赴美表演的魔术师,他特地为自己取了艺名“金陵福”。

英文名叫Ching Ling Foo。

在博览会上,打着为“慈禧太后表演的魔术师”噱头,“金陵福”吸引了一票热情观众。

其中就有霍普金斯上校。

此人以美国杂耍表演组织者身份,向朱连魁递来橄榄枝。

他要和这位中国魔术师签合同。

当时,受制于美国排华法案,国人很难在美国居留。

而霍普金斯上校看重了朱连魁带来的东方魔术,出面极力挽留。

亲自证明,朱连魁等人属于表演艺人,绝非普通劳工。

并帮助他们取得了在美国演出的合法身份。

解决了这些难题,朱连魁用东方戏法掀起了美国狂潮。

他最拿手的魔术之一是“大褂出彩”

这是一项中国戏法的表演,普通表演者往往穿一袭传统大褂,用手拿块布在胸前一遮。

便迅速端出果盘、盛满大米的碗。

能变出有活鱼的鱼缸,就已经算是戏法高手。

而朱连魁更胜一筹,将这门古老戏法演绎得登峰造极。

他能一个人在台上,变出一桶牛奶。

或者变出一只巨碗,碗里盛着不断上升的清水。

朱连魁将手伸进这只巨碗,瞬间捞出一个活生生的孩子。

有时候,又变出一个重达近百斤的玻璃水缸,水面上游动着鸭子。

这些充满意趣的魔术场景,一下子戳中了西方观众的心。

他们被朱连魁带来的异域文化深深吸引。

“金陵福”的名字,传遍纽约大街小巷。

人们以看过他的演出为荣,甚至一遍遍去看,试图解出奥秘。

就连魔术大师胡迪尼都到场观看,还与朱连魁合了影。

朱连魁跻身美国一流魔术师队列,势在必得。

3

外行看热闹,内行学门道。

朱连魁在美国空前受欢迎。

许多藉藉无名的外国魔术师看到了商机,纷纷剃了头,穿上清装大褂,模仿“金陵福”。

其中,最为人知的模仿者是程连苏,甚至靠扮假走上了魔术事业的巅峰。

程连苏,本名威廉.罗宾逊。

14岁师从著名魔术师哈里•凯勒,学过不少技艺。

当“金陵福”大火后,他立刻改艺名为“程连苏”。

中文名写起来区别很大,而英文名Chung LingSoo与Ching Ling Foo。

仅相差两个字母,完全能够以假乱真。

避免被金陵福揭穿,他远渡重洋到了伦敦。

从此只穿中国传统服饰,留起了辫子,甚至给白皮肤上涂满油彩,正式开启魔术事业。

为了使得身份更加可信,他还给自己编造了一个凄楚的出身。

对外声称,自己是苏格拉兰教士与广东妇女生下的孩子。

13岁成了孤儿,被一名中国本土魔术师收养,继承其衣钵。

在表演过程中,他同金陵福一样,几乎不说话。

需要交流时,假装听不懂英文,请翻译进行互动。

他还伙同情妇,假扮成他的中国妻子,在台上蒙骗观众。

即便如此,不明真相的伦敦观众十分喜爱程连苏。

各大剧院争相邀请程连苏表演。

一时间,他成为欧洲身价最高的魔术师之一。

甚至电影《致命魔术》中也还原了这一人物。

想采访他的记者、翻译挤破了头,可程连苏绝不接受任何访谈。

程连苏为了名利,不惜铤而走险。

然而纸保不住火。

4

1905年,真假“金陵福”,在伦敦相遇。

彼时,朱连魁来伦敦帝国剧院演出,仅百米开外,程连苏也在另一家剧院表演。

两人在报纸上打了一番口水战,最后约定决战。

朱连魁提出,要程连苏表演10个他的经典节目,或者他来演程连苏的任意节目。

一旦他失败,就立即赔偿程连苏1000英镑。

双方约定了决战时间和地点,一决高下。

而离奇的是,朱连魁最终没有出现在决赛场上。

舆论一时倒向程连苏,人们纷纷揣测,朱连魁被程连苏的魔术变走了。

对于不解真相的观众们,他们深信穿大褂、留辫子的程连苏才是中国人。

因为程连苏在表演中,经常拿辫子、肤色做文章。

故意强调自己的东方特征,不惜加深外国人的刻板印象。

比如,他有一个节目,会让辫子直立起来,仿佛被天空中的神秘力量吸了上去。

加上刻意蒙昧的表情,愚弄观众,也侮辱了国人。

可白皮肤的外国人最爱这些桥段。

他们认为朱连魁不表演这些,算不上地道的中国人。

朱连魁为何不现身决赛,成为了历史的谜团。

有人猜测,他是为了维护魔术的道义,不拆穿对方,亦不揭露魔术真相。

这次铩羽后,朱连魁渐渐在国外销声匿迹。

而那些模仿他的人,仍旧活跃在全欧洲。

5

比如程连苏,在朱连魁离开后,推出了更危险的魔术“枪打活人”。

即将一部装有子弹的真枪,对准程连苏开枪。

程连苏便用手去抓子弹,躲过枪击。

完成一场刺激的表演。

事实上,这部枪经过特殊改造,子弹并不会发射出来。

程连苏自然相安无事。

1918年的一天,程连苏照例表演这档节目,却不幸现场中弹身亡。

原因是,道具枪长期磨损,改造装置失灵。

假戏成真,表演也成了悲剧。

程连苏意外去世后,法医宣布,他根本不是中国人。

真相大白时,这段荒谬的故事引得欧洲一片愕然。

又翻出程连苏的旧账,在金陵福出现之前,他还曾模仿一位当红的阿拉伯魔术师。

也使用雷同的手法,骗取不知情的观众信任,博得名利。

程连苏能火爆数十年,的确有两把刷子。

但作为享誉欧洲的大魔术师,他一生没有创作自己的代表作品。

靠冒名顶替、剽窃他人魔术过活,着实不耻。

而那些相信他的西方观众们也是罪恶的推手。

他们不愿相信朱连魁是真正的中国人,只因不符合西方社会对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

直至今天,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没学会客观地看待中国。

他们对事实视而不见,只愿听到、看到更符合想象的那些假象。

6

后来朱连魁还是离开了美国,回到故土。

清末的中国,积弱贫瘠,但这里有同患难、共甘苦的同胞们。

朱连魁一介手艺人,说话又磕巴,讲不出好听的场面话。

但他用行为证明了,一个普通人是如何心怀家国的。

1911年,朱连魁戏班出现在武汉。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位出身卑贱的街头艺人在西方爱上了电影。

他在数十年的巡演空余时间,学习了大量电影知识,还买了一批电影器材。

平时用来拍下表演技法,后来他将镜头对准了战争。

彼时,辛亥武昌首义后,民军占领汉口、汉阳,与当地清军作战。

朱连魁与另一位摄影师合作,在炮火纷飞中实地拍摄。

冒着生命危险,踏过遍野横尸,在硝烟滚滚中,拍下民军与清军作战的场面。

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力克万重难,将拍摄完成的胶片送往上海,进行冲洗和剪辑。

1911年12月1日,中国第一部纪录片《武汉战争》诞生,在上海首映。

这部拍摄不甚成熟的电影,拍摄匆忙,制作粗糙,却留存了一批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朱连魁拍摄这样一部战争纪实片,不为私利,全凭热爱与家国情怀。

在动荡年代,文人执笔、义士从戎。

谁也没想过,一个变戏法的艺人能做出这般壮举。

7

到这里,中国第一位名扬海外的魔术师、第一位纪录片导演的故事便结束了。

后来,朱连魁又经历什么,游历何方,何时去世都无据可考。

他游历西方数十年,回国拍摄了《武汉战争》。

度过了人生最高光的阶段后,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朱连魁算不上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人物,但身上始终闪耀着高尚的人性光辉。

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他火遍欧洲,却在伦敦没有揭露程连苏的把戏。

既保全魔术的神秘,也放了对方一条生路。

最后,落叶归根回到祖国。

用摄影机记录传统戏法的精髓,还继往开来,冒死拍下中国第一部纪录片。

他从一粒微尘而起,扬名海外。

为历史划过浓墨重彩的一笔后,转身跃入人海,深藏功与名。

中华上下5000年,像朱连魁这样的人物何其多。

被我们知晓得又太少太少。

朱连魁,一个不因卑微而甘于平庸的人,是大写的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