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殡葬博物馆,收藏着一辆价值二百四十六万元左右的克里斯轿车殡葬车。
这辆上世纪三十年代引进的车作为高规格、高待遇的象征,接送了不少名人的遗体。例如著名作家鲁迅、前空军司令刘亚楼。
而在鲁迅之后,刘亚楼之前,这辆车还送过一个突然病逝的女人前往天国,那是年仅37岁的金嗓子周璇。
与死后哀荣相比,周旋死前的时光却显得凄凉、癫狂。
从香港拍戏回上海后,她突然就疯了,在精神病院呆了五年。
正当精神恢复常态对外宣告复出时又突然死了。
这五年里发生了什么?周璇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女人?她遭遇了什么?为何走上了疯癫的迷路?
周璇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最耀眼的明星,她的电影和歌声给当时生活在孤岛上的人民带来安慰和愉悦,描摹出或迷惘或享乐香醇浓郁的海派风情。
电影皇后周璇
当时有华人生活的地方就有周璇的歌声,但是周璇的影响远远超越上海,超越了时代的限制。
直到她死去三十多年后,还对现在的港台演艺圈有着影响。
香港导演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从周璇的歌曲《花样的年华》和《夜上海》中找到灵感。
影片中营造的六十年代的香港的氛围也是一派旧上海风情。
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
在后世以周璇为首的一代明星成了那个年代旧上海最有代表性的象征性的符号。同时,对于歌坛,周璇也有影响。
有人说,三四十年代的旧上海国语老歌是七八十年代以至整个华语流行乐坛的营养源泉,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
以周璇为代表的一批艺人给后来台湾的邓丽君、凤飞飞、蔡琴以及香港的温兆伦、梅艳芳、王菲等后辈艺人以营养滋润。
现在见到的台湾七零到八零年代的歌手都是从翻唱这些国语老歌走上创作之路。
对近现代的港台演艺圈产生影响,不只是因为周璇举国闻名,其实也得益于她在1947年后有机会到香港拍戏表演,在这块土地上打下了自己的烙印。
王菲
在周璇人生中最后的十一部电影,有九部是在香港拍摄。只不过作为上海长大被上海人民捧红的周旋,抗战胜利摆脱日伪控制后,为何会迁移表演阵地来到不熟悉的香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重庆国民政府接管日伪上海市政。
接管大员们对各行各业进行整改。但在此期间,有人进行恫吓,以接管之名行敲诈勒索之实,整个上海电影界死气沉沉。
而此时,香港电影界却呈现出与之相反的景象。从四十年代后半叶开始,上海商人与电影人转战香港,给香港电影圈输入资金与人才。香港电影公司如雨后春笋冒出。
旧上海
1947年香港大中华电影公司来函,邀请周璇前往香港拍片,离开上海鱼龙混杂大环境的机会来了,周璇接受邀请奔赴香港。
其实,周璇不只由于这种大环境的压力才会前往香港拍片的,这其中也有她的南洋情节。
早在1938年,她就来到过香港。当时是在赴菲律宾进行抗日救亡演出时,在香港做过停留。那时她处在与前夫严华的热恋中,演出又受到华侨热烈欢迎,对南洋留下了非常良好的印象。
周璇与前夫严华
也是因为如此,后来周璇一旦遇到事业上的不顺,便想下南洋。
话又说回来,周璇1947年春天到香港拍片,受到的欢迎不亚于下南洋的时分。在她拍戏的摄影厂门口,几乎每天都有人在等着想一睹芳容。
周璇来香港拍的第一部影片是《长相思》,片中出了一首至今人们都熟悉的歌。
《夜上海》风靡了港岛,也风靡了全中国,成为描摹旧上海风情的最佳写照。
在《长相思》之后,周旋接着主演了《各有千秋》,也受到热捧。
第一次来香港拍片就受到香港观众的欢迎,甚至连南洋各地片商也纷纷购买拷贝。周璇第一次来香港拍片就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于是很快便又得到了第二次第三次来香港的机会。
天涯歌女至今流传
1947年底,周璇来港拍了四部电影。1949年第三次来港又拍摄了两部电影。
而在第二次来港时拍摄的历史剧《清宫秘史》,更是成为周璇电影生涯当中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一部。
这部香港影片载入史册,不是由于演员演技或影片思想突出,而是因为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1950年7月20日周璇结束拍戏,从香港回到上海,25日在她与密友,香港作曲家李厚襄的通信中,她还高兴地写道,
“上海的确很安静呢,一切都没变,仍有很好的西乐唱片厅。都是最新的,衣服也随便穿,很是自由,为什么那些人喜欢瞎说呢?什么东西都很便宜,生活低。这次回来真是高兴,到底在家舒服。”
从信中不难看出,对于新政权,周璇听到了一些令人恐慌的说法,但她亲眼一看,一切担心的都没有发生,上海还是照旧甚至看似更好,她由衷地感到愉悦。
然而,这种愉悦没有持续太久。
周璇一度曾决意赴香港发展
1951年2月12日,周璇给香港的李厚襄寄去了第三封信,这次她的生活遇到了从未遇到过的难题。
“近因播音唱了歌,不知道得罪了人,报上挨骂,在任何环境中都有派别,将来拍戏不知道怎么样来应付,太难了。”
周璇的歌常被人当作是靡靡之音,而她又无政治上精明的头脑,唱了歌,于是被批判。但她无法理解这其中的原因以及思想改造,只能感叹太难了。
一代名伶
她对未来感到茫然,或者也有些恐惧,于是便想到了离开上海。但她能够如愿以偿吗?
当时周璇的儿子尚不足周岁,她无法立刻离开。她说,“香港暂时不能来,我预想是一年后等孩子大一点可以放心。就是来香港不希望拍戏还是去南洋走一趟。”
张柏芝曾出演周璇原型剧作《天涯歌女》
随后,与李厚襄的几封信中也连续表达了从香港转到南洋的愿望。周旋此段时间感到身心俱疲,不希望拍戏并非虚词。
1951年2月18日,她写信说,“很多家公司要我开心,我真怕自己情绪不好,怎么能工作呢?最大的原因还是厌倦了这工作。我真想休息一个时期,能不拍戏最好。”
为舞台而生的演员居然说出厌倦的话,为什么?
周璇的歌曲是很多人心中的永恒经典
不想拍戏,一来出于对环境的抵触,二来周璇真的到了精神肉体健康消耗殆尽的时刻。
周璇出名时期,因为电影公司追求最大利益,她停不下拍戏的脚步。
1938年先是因为工作流产,后来又因为拼命赶片落下了严重的神经衰弱。情况糟糕到了演完林黛玉晚上睡觉,能看到林黛玉站在床头。
而在香港期间,拍片量也很大,就拿1947年来说,奔波于香港和上海,她足足拍了八部电影。这些戏还常常不能突破古装美女和歌女的窠臼。
对工作感到厌倦,而环境压力却日益加大,过去唱过的歌演过的戏都可能是罪证。这时候周璇需要身边有一个人能支持她。
《夜上海》更是表现旧时上海必用的名作
周璇的生活,似乎已经跌到了谷底,感情不顺,对新形势不适应,她的精神状态越来糟糕。
在1951年3月14日给李厚襄的第五封信中,她说,“最近我的情绪仍旧很坏,心境不能舒畅,总是想要哭,要大哭一场才好。想想自己的事真是伤心。”
紧接着说“暂时不会工作,不过他们总不会放过你。”周璇所说的不会放过,是指电影公司邀请她拍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周旋在海内外华人当中的影响力,政府对她是极力争取的,希望通过她展示出新政权新国家的良好形象,但显然周旋并没有这份政治觉悟。
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所拍的第一部影片,她在信中是如此对李厚襄抱怨,“这次也是给他们逼上粱山,酬劳极少,不能同香港相比,当然也是帮忙性质。”
她虽然自我安慰的说,“希望的是戏要好,其他的也就不管”,但信的最后不禁又写道,“拍了戏恐怕会很忙了。这次我也真不知道怎样来准备它,真是害怕的。”
这部让周旋不情愿拍感到害怕的戏就是一九五一年拍的《和平鸽》。她的最后一部电影。
她扮演的一个护士的角色在拍一场给伤员输血验血型的戏中,周旋,突然发疯了。
《和平鸽》
据传说刺激她发疯的是一句台词,“你的血干净吗?”
在周旋次子周伟写的《周旋传》中有这样的描述,“这句话强烈的刺激了周旋,她一下子从角色里回到现实生活中。朱怀德不是也提出过要她验血型吗?不是有人怀疑她爱国吗?甚至由于她的富裕以及过去与朱怀德这样一个负面人物的情爱关系等等。有人还指责她的生活态度有问题,要她做深刻的思想检讨。”
周旋,终于被激怒了。
她呐喊道:“都解放了呀,这样公平吗?我生孩子又碍别人什么事了,再说她是有爸爸的,你们都走开,让我孤独吧。”
周旋情绪崩溃了,住进了上海虹桥疗养院。
1952年10月周旋再次被送进了疗养院,从此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外界失去了周旋的信息,对她的疗养情况也一无所知。直到1957年5月周旋对外公布精神恢复正常。
周旋亲自对公众宣布自己即将病愈复出,“亲爱的听众们,亲爱的好朋友们,你们都好啊,谢谢你们的关心,我现在病好了,就快出院了。以后我还要好好地拍电影,还要唱歌给你们听,请各位多多指教,再见吧,诸位好朋友。”
这是周旋最后一段公开的录音,也就在她宣布要复出后突发脑炎猝然去世。
一代影后在最后的岁月状态已经差强人意
周璇的次子声称,母亲没有精神病,是被嫉妒他的人迫害关在精神病院出不来,是被迫害致死,猝死疑点重重。
而周旋长子则表示,政府对周旋照顾有加,没有人加害他。由于周旋疗养过程中并无亲人陪伴,去世也突然,这五年里的情况终究成了一个谜。
如今回顾这金嗓子令人唏嘘的人生,梳理她对香港的影响与香港丝丝缕缕的联系、接触,以及试图分析她最终情绪崩溃的前因。
佳人已逝红颜命薄,但她的丽影已载入中国电影史册
斯人已逝,有些不了解、不清楚的东西永远成为了历史谜团,但她悲剧的人生多少折射出当时的环境。
她的性格,她的情感遭遇,她的工作压力,她遭遇动荡变幻的环境……一切的一切让她成为所在时代的标志,这又加剧了她走向癫狂的速度。
那个时代是她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