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布库的兴起:
布库系满语,为相手赌力之意。满洲人祖先——女真人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是以渔猎为生的马背民族。明万历十六年(1583-1588)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立了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权。在女真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就有“布库赌羊”的习俗,《金史》卷九十一《蒲察世杰传》“蒲察世杰本名阿撒,为人多力,每遇武士角力赌羊,辄之”。1635年天聪九年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登基,废除旧族名,将女真改为满洲(辛亥革命后改称满族),国号改为大清。联蒙抗明,与蒙古诸部建立了同盟。1644年皇太极帅八旗将士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彻底攻灭明朝。建立了满清王朝。
清军入主中原后,将满洲文化也随之带入了中原,十分重视普及“布库”之术,提高“布库”之技。“布库”是满洲历史最悠久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满洲人十分喜爱擅长的传统运动。据《清太宗实录》37卷载:“上御笃恭殿,召内外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群臣赐大宴立阅力士角抵,与胜者羊七只,赐宴”。记载说明,清太宗时期“布库”就受到朝廷的高度重视,和满洲人的喜爱。在八旗中习练也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当时称作“布库戏”或“演布库”。清王朝为了提升军士的战斗能力,大力提倡“布库戏”,并作为八旗官兵军事训练的重要手段。在朝廷的大力提倡下,不断吸收学习蒙古“搏克”技法技能。每逢联欢宴会,必有力士布库表演作为助兴。“天聪六年正月,清太宗皇太极赐门都一号阿尔萨兰士谢图布库(像狮子一样勇猛),杜尔号詹布库(像大象有力),特木德赫号巴尔巴鲁布库(像老虎一样凶猛),三人皆蒙古人,普力绝伦善角抵”。并让传授蒙古搏克的技艺。《满文密档太宗赏三力士》记载:“不呼所赐之名,而礽呼原名者,罪”。
顺治年间“布库”已经很高了,超过了草原上的蒙古选手。《啸亭杂录》卷二中记载,蒙古咯尔咯部派遣使臣入朝,带来了草原最好的搏克手,在理藩院招待宴会上进行摔跤联欢。清廷的几个布库选手都相继败北,顺治皇帝看后听奏很不悦,下旨招募高手一定要赢回这一跤。当时礼亲王岱善的儿子惠顺王,只有二十岁,力大无穷,跤艺超群。但不便以王爷身份与蒙古搏克选手比赛,便换了侍卫服装与之比赛。只一跤便“应手而扑”。顺治皇帝大喜,“赏费无算”。
康熙皇帝自幼酷爱“布库”,常与宫廷侍卫练习“布库”,康熙八岁即位后,根据先皇遗训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个顾命大臣扶理朝政。鳌拜自认顾命大臣,日益骄横,侍功自微,专横跋扈,施威震众,俨然以“太上皇”自居。康熙立志治国,决心除掉鳌拜,以正朝纲。一日早晨,鳌拜奉旨议事,大摇大摆进宫,见些少年玩耍“布库”戏。鳌拜并未在意,待走近时已被少年突然围起来,拦腰撂倒,五花大绑。《归田锁记》卷五在《鳌拜》中也记载:“鳌拜特其劳绩,肆行无忌,”“上早悉其奸,在内日,选小内监,令之习布库以为戏······一日鳌拜入内,忽为习布库者所擒。”康熙韬略之计,最终用“布库”擒获鳌拜。为了纪念康熙功绩,每年正月十五宫廷“布库”选手和满族青年都要玩“布库”游戏“捉鳌拜”。
《清史稿·圣祖本》记载:“康熙八年,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掊而系之。于是有善扑营之制,以近臣领之。”公元1669年,康熙八年。康熙向来提倡旗人应遵循“亲弓矢,习武备”的传统,他本人也爱好“布库”,加之少年“布库”选手为铲除鳌拜这段颇为传奇事件中立下大功。因而康熙改制善扑处为善扑营。
二. 善扑营
善扑营是清代国家级别的“布库”专业组织,在清军中是正式建制,延续存在了两百多年,承担旅行着职责。较之于前代宫廷“布库”选手的选拔,对人员要求必须是八旗勇士中符合一定条件的年青人。专习角抵,擒拿等技艺。由都统、副都统管辖,下有翼长满语称“噶尔答”,负责“布库”的日常训练和管理。自康熙到同治,到光绪年间,凡是充任“噶尔答”(翼长)的都是身高体壮,力大过人,技艺超群的“布库”选手。善扑营“布库”选手中技艺出众者可以入宫出任侍卫,任务是:“皇帝御试武状元,车架出巡,扈从宿卫,宴会蒙古番部使时,献布库为戏”。
雍正年后,善扑营“布库”选材范围也相应放宽,清代末期,善扑营选材逐渐放宽松,回、汉等民族中有摔跤专长者也因技艺出众受特殊恩准加入善扑营的“布库”选手。清朝从太宗皇帝开始至高宗乾隆,大都雄才伟略,开疆拓土,深知战士强健体魄,精悍格斗技术对战场形势军队战斗力的影响,都大力提倡“布库”运动。《啸亭续录·善扑营》记载:“定制八旗勇士之习练者为角抵戏······”。康熙年间,清廷每年要在承德避暑山庄款待蒙古王公,其中最大的就是赛宴四事:诈马(赛马),弓矢(射箭),布库(摔跤),教跳(马术)。在满洲“布库”选手之间,和蒙古“搏克”选手之间的较量。
满洲人善骑射,好扑,每当喜庆节日或狩猎毕,必须举行“布库”比赛。清廷设立的善扑营目的是培养“布库”能手。从清初顺治13年至光绪25年,每届蒙古王公拜觐时,必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及正月初五、初六、十九在中南海紫光阁“捏毯子”,与蒙古选手之间较量胜负。在御前演布库必须铺垫粽毯,所以名为“捏毯子”或“摔毯子”。清代宫廷重大宴请设“布库”表演几乎成定律,《啸亭续录·善扑营》称:“凡大燕享皆呈其(善扑营)位,或与外藩部角抵者较优势,胜者赐茶缯以旌之”。
清代“布库”是最活跃,最时尚,最受欢迎的运动,满族叫“布库”,蒙古族叫“搏克”,汉族人叫“撂跤”。善扑营聚集了大量的研习“布库”的精英,在长期与蒙古和北方少数民族及汉族的交流对抗中,满洲“布库”吸收了蒙古搏克的腰,汉回族的手,加之“布库”特有的脚三者精华,融合创新,吸收众长,将手、脚、腰、胯等技术融合贯通,创造出了丰富的攻击技巧。利用人体各部位的熟稔配合实施攻防,以破坏对手平衡达到摔倒取胜的目的,缔造了“布库”独特的技术体系。
三. 布库的衰亡
清朝末年,随着朝廷政治腐败,经济衰落,善扑营的选手的奉银、禄米时有拖欠,选手们的年奉、例赏也逐渐减少,有的赏赐干脆免去了。光绪末年推行新政,改革侍卫制度,“清以宿卫叶廷之陆军,各执新式枪械,遇有谒陵,行围差使,届时奏添队数(《侍卫处档》)”。
到了宣统年间,朝廷善扑营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人员锐减已不到百人。但日常训练等照常维持。据史料记载,宣统末年镶蓝旗护军统领,正黄旗满洲副都统祥普报请批准,调升善扑营习教德顺以本旗营骁骑校护卫军校之缺坐补。行文抄录如下:总理善扑营勇射大臣和硕礼亲王等咨催事现据右翼善扑营翼尉文秀等报称印房案呈,查本营奏定章程:各项教习向列五年期满先行带领引见,以本旗营骁骑校护军校之缺坐补忙奏在案。今查镶蓝旗满洲绪绵左领下年满洲善扑营教习德顺于本年三月初十日经钦派王大臣等在内阁验放于十日具。奏本日奉旨依议以本旗营骁骑护军校之缺坐补亦左案迄。进尚未补缺查本营遇有教习年满与别项报不同相咨催。
自宣统三年四月以后内务府侍卫处建立了新的侍卫制度,以此只选了六人是由八旗选布库选手是最后一次。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推翻了满清王朝,善扑营也戛然而止,“布库”选手失去了依靠,只得流落到民间。生活所迫只得上街撂地摊卖艺。久而久之,“布库”一词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退出了历史舞台。相继撂跤、别跤、掼跤、争跤等五花八门名称的摔跤在京、津、冀地区迅速崛起。技术也有很大程度的改变,例如抱腿、扣腿、穿腿以及舍身技术的跪腿都融入了一起,从此人们再也没见过原汁原味的布库。1953年国家统一了名称叫“摔跤”后,布库在我国基本已绝迹了。
作者教头(乌雅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