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三千进士冠华夏(庐陵裁纸)

“山间茅屋书声琅,放下扁担考一场!——题记。

多年来我一想起,就惊见她惊得久久合不拢的嘴。

天下人被“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吸引,那一年我也圆此梦。桂林春雨,簇拥至其昔日的贡院——科举考场,一联赫然:“一县八进士,三科两状元”。导游激情导着:广西进士1131人,状元10名。清光绪年间,桂林连中两状元,极振奋,在王城东华门建“状元及第”坊,将其历代状元刻名旌表。

趁隙,惊讶的我问她:你知道江西吉安市,古时的庐陵府、吉州,有多少进士吗?她怎么答也太离谱。我说:三千进士冠华夏!登时,她眼直嘴张久久合不拢。左近游客闻此,皆状若其貌。

(庐陵文化生态园江南望郡、文章节义牌坊)

是的,我也惊讶。人家一县八进士一省十状元,就满天下喊。我们一县平均几百进士全市十七状元,几人知晓?

我还惊讶“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它成就更美的桂林——该市大半财政收入是无烟、朝阳、可持续的旅游收入——“羡慕嫉妒恨”哟。敦厚的吉安老表羞于表达自己,灿烂的庐陵文化鲜有人知。

桂林旅途,想起家乡遍地古村的祠堂前丛丛“科举旗杆石”;想起“江右书院冠华夏,庐陵书院冠江右”,我暗自发誓,为家喊响这句话:“三千进士冠华夏”,为庐陵广而告之!

激动,行动。我持续竭力撰文张扬“这句话”,还自筹银两,2011年在《吉安晚报》《吉安广播电视报》刊两版广告:“今有庐陵老表刘英敏者,率先喊出‘三千进士冠华夏’,热望庐陵人咸与高呼,地球人都知道!”

“这句话”,掷地有声、意义非凡。我激动的目光回望这铿锵之音的来路。

(刘英敏撰 刘仁仨书)

庐陵有酒堆花,得名于庐陵人的自豪——文天祥。“一壶好酒,当有一声好吆喝!”我苦思偶得“三千进士冠华夏,一壶堆花醉江南”的对子,刊2005年5月28日的《堆花人》,旋即成为堆花广告词,雕于酒瓶,登上霓虹。背后人议:此联文化深厚、大气磅礴、独步天下,不知是哪位明清人所撰。我偷着乐——为庐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话”对于吉安曾也如此。

翻看家底煞是喜人。吉安现有可移动馆藏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遗迹占全省六成,古庐陵文献涵盖文化科学所有领域,《四库全书总目》录吉安人著述381种6168卷。耀眼的“庐陵文化”(含青铜、禅宗、理学、书院、陶瓷、稻作、古村等文化),其书院文化尤为夺目。

她哺育出一代文宗欧阳修,民族英雄文天祥,杰出诗人杨万里,大明奇才解缙,爱国名臣胡铨,爱国诗人刘辰翁,台阁体盟主杨士奇,名相、文学家周必大,天文学家曾民瞻,农学家曾安止,心学大师、地理学家罗洪先,理学大师罗饮顺,理财名臣周忱……群星闪耀中华历史文化星空。吉安,当之无愧的“江南望郡”。

她化育出“三千进士冠华夏”巨流。科举以来,全国进士十万以上,庐陵一郡就有3007位进士,乃举国之冠(亚军苏州进士1771人),其中状元17人(全国第二)、榜眼17人探花16人。有明一朝庐陵进士993人,占全省三成,其中状元12人(全省17人),榜眼和探花分别9人和12人,均占全省半壁江山。明建文二年庚辰科和永乐二年甲申科,鼎甲3人均为庐陵学子,此“团体双连冠”科举史上绝无仅有。学而优则仕,彼时又有“满朝公卿半吉安”之说。吉安,当之无愧的“中华进士之乡”。

《范进中举》,狂疯之举。考个举人已万难,进士犹如登天。唐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当时一榜才四五十个进士名额,宋代扩招一榜最多也就千把人,而状元全国三年才一个。一个家族一科几人进士及第,乃四方震动、祖宗光耀、郡县喜庆的大事。

(青原山阳明书院)

何昌言、董德元、文天祥、胡广、曾棨、肖时中、陈循、曾鹤龄、刘俨、彭时、彭教、罗伦、曾彦、罗洪先、刘同升、刘绎、刘福姚,曾经皇榜上庐陵状元的大名,此文必须恭恭敬敬大写一遍。乡人说,庐陵不止十七位状元。

你从哪里来,庐陵三千进士?

“盘箕晒谷,教崽读书” ,“山间茅屋书声琅,放下扁担考一场” 。这般庐陵民谚,跋涉三千进士。

唐开元年间,吉州通判刘庆霖在其治所创篁寮书院(我国最早的书院之一),开吉州书院讲学先河。山间学士纷纷仿效,村乡闾巷“序庠相望,弦诵相闻”。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谷村,吉水县的一个村。《谷村仰承集》载,该村南宋高宗至清乾隆,有书院11座。宋熙宁至清乾隆,有进士68名。谷村当是“中国进士第一村”。

(白鹭洲书院)

一个村,名叫“书院”,何其动人。中国首座皇帝点赞的民办书院——泰和县书院村的匡山书院生于此。族谱溢书香:后唐初年,长沙通判罗韬清廉勤政,口碑良好,却厌烦官场习气,打道回乡,精进学问,筹资筑匡山书院,购田置地办烛坊,与学生同劳作,所得均以办学,自己粗茶淡饭。罗韬的义举,明宗皇帝大赞,命翰林学士赵凤书“匡山书院”匾额赐书院。恢复高考以来,文脉深邃的书院村就出了24位博士、2位北大学子。

蜀口洲,赣江在泰和的一个沙洲。明朝永乐甲申年以来,差官飞马不断渡浮桥、穿茶林来报喜。明清短短三百载,蜀口洲村竟中进士二十二人,其中欧阳氏家族进士二十一,举人三百。鞭炮声中,兄弟进士、父子进士的学子踏上浩荡皇恩之路。他们回眸家园,凝视开基祖。南宋年间,礼部尚书欧阳德祖致仕,见碧波里无人烟的蜀口洲是块耕读传家的风水宝地,欣然卜居,“绳其祖武唯耕读,贻厥孙谋在俭勤”, 代代兴学,户户书声,终至厚积薄发,科场大捷。

千里赣江到吉安城,二水中分“白鹭洲”。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新任吉州知府江万里(学养深厚的忠烈之士,官至宰相,元兵攻陷江右,坚贞不屈投水自尽),相中这静好绿洲,创“白鹭洲书院”,立文宣王庙、棂星门、云章阁、道心堂、万竹堂、风月楼、浴沂亭、斋舍,自任山长(校长),“载色载笑,从容于水竹间,忘其为守。”学子在此如沐春风,影响之大盛极一时。庐陵“制科飙举,名硕云蒸,几当宇内之半。”宋宝祐四年(1256年)金榜601名进士,吉州44名(多出白鹭洲书院),为全国之最。其21岁的学子文天祥独占鳌头,理宗皇帝曰:“此天之祥及宋之瑞也”,御笔书“白鹭洲书院”匾额,书院名扬海内,与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并称江右三大书院。

王阳明曾在庐陵做县令,庐陵众多学子服膺其心学,在青原山建阳明书院讲学,布衣野老也来参会。自宋至清,庐陵理学(心学)大兴,学界羡慕“江南理学在吉安”。

庐陵官有序庠、学宫,私有塾馆、义学、书院。据载,唐至清全国书院近8000,江西1071座,庐陵276座。书院林立,科举成名、仕宦成群、学者成林、志士成仁,“一门九进士,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九子十知州,十里九布政,百步两尚书”为庐陵寻常景观。欧阳修、杨万里、解缙……庐陵进士名人数不胜数。

(吉安县文天祥纪念馆)

国难当头,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惊天地泣鬼神。这一句,需要多少书本、书院、岁月才能“吟哦”得出!仅此一句,白鹭洲书院与日月同辉。

“文章节义”——庐陵文化之核心。

我呼吁在吉安建“中华科举博物馆”。

余秋雨在其万言文化随笔《十万进士》理性地、深情地回望科举,很有代表性。

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1300年,密切伴随中华文明,其直接结果,选拔了十万名以上进士,百万名以上举人——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其中包括一大批极为出色、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专家。大批诸如王维、柳公权、贺知章、张九龄、吕蒙正、张孝祥、陈亮、文天祥、杨慎、康海、翁同龢、张謇等状元……煌煌人才,若把范围扩大到进士,人才名单极为壮观。没有他们,也就没有中国历史最重要的一些篇章。科举出的官员曾管理世界一流的国度。举人、进士读儒家书,儒家是东方文明的“管家”。

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唯一没中断的文明,科举作用最关键。科举有功于中华大一统。儒家“中和”思想,与西方“物竞天择”文化结合,可助世界平和。

(庐陵人文谷庐陵老街打火花表演场景)

科举是古中国最大的民主。“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底层有合理有序的向上渠道。为了选出这些人才,几乎举国动员起来。

做了书生才可能做官,此设计极大地扩充了书生队伍,客观上拓宽了社会文明,这至关重要。读书做官的是极少数,没做成官或不愿做官的广大读书人是社会一大正能量。

(庐陵老街状元跨马游街活动)

科举是解读中国历史的一把钥匙,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艺术风俗各方面对中国影响之巨,无与伦比。它不仅是中国,也是人类历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章。科举影响东亚其他国家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中华科举昌明之时,西方尚在黑暗的中世纪。后来的西方文官制度受科举启迪。

20世纪伊始废止科举,也就随之废除了其弊端,但它创立之初就想承担的社会课题,是否已经彻底解决?若非科举,古代中国该如何选官?这是政治学上一个大问题。

建中华科举博物馆,舍吉安其谁?打响“三千进士冠华夏”这个世界文化独一无二的品牌,像广西人打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品牌,像苏杭喊响“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品牌。岳麓书院楹联大书:“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敢于雄起。庐陵老表关键之事莫再谦虚。

建该馆的呼吁,我写成政协提案,在2015年的市、区政协大会上作“大会发言”。喊响“这句话”,吉安人同此心矣。

“这句话”,十余年来由“独唱”“小组唱”到“合唱”,星火燎原,“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吉安“惊艳亮相”。

“这句话” 近几年成为吉安的“成语”,讲话、文章、影视等常引用。《吉安城市精神诠释》,用“这句话”佐证吉安的“崇文”;中央电视台《寻宝》栏目组来吉安,鉴宝专家脱口而出“这句话”;大型情景剧《记忆庐陵》高呼“这句话”; 大型文旅项目庐陵人文谷建“状元楼”,塑庐陵状元像、刻庐陵进士名;市领导常讲:吉安自古崇文重教,创造了“三千进士冠华夏”的辉煌历史。

(庐陵老街欧阳修雕像)

《人民日报》2014年11月30日刊发《江西吉安:观景读史草木有情》长文,小标题有“文化庐陵:三千进士冠华夏,书院遗风至今存”,文曰,(吉安)“官方有‘文章节义之邦’的美誉,民间有‘三千进士冠华夏’的赞语。”

“江西一省可谓冠囊文物之盛,而吉安府尤最” 。(明刘仕义《新知录摘抄》)现代学者沈登苗称庐陵为“全国科举中心” 。

用“这句话”标注“庐陵文化”,已不唯吉安之共识,乃国人之看法。庐陵耕读传家情怀的浓度、深度、高度尽在其中,她是吉安城市精神“崇文正气开放图强”的厚实注脚。

“山势西来断,江流北去平。万家深树里,闻是吉安城。”彼时吉安城生态之佳、人烟之稠、繁华富庶、声名远播,明朝内阁首辅、长沙人李东阳写的这首诗可见一斑。

庐陵兴斯文、扬忠义,恒念唐节烈名臣大书法家,曾任吉州司马的颜真卿的首推之功,青原山净居寺其手书的“祖关”千年厚重。庐陵文学之首倡,不忘开五律先河的杜甫祖父,曾任吉州司户参军的杜审言,在吉州大结诗社:“自杜司户创诗社而诗学兴”。 “东坡井”、“讲经台”,喜看苏东坡在庐陵的古迹。“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难忘江西诗祖大书法家,曾在泰和做县令的黄庭坚对庐陵风物的吟咏……

(吉安古南塔)

吉安,在江西中西部。若将“中国地图”看做一个人形,吉安在祖国的位置,在我眼里,位于“丹田”。吉安吉祥平安。造物主的眷顾,庐陵风调雨顺,端的一块耕读宝地。庐陵,千年来每当中原战乱,是客家人南迁的驿站和卜居地,中原不屈的读书种子,在此枝繁叶茂。

简而言之,因上述原因,庐陵地灵人杰,曾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一块“样板田”。 “三千进士冠华夏”的庐陵文化之花,在中华历史文化大观园独步群芳。

巧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缘自“科举盛事”。

1983年,桂林独秀峰读书岩,文物专家调查碑文,洞口蓬草里觅得一方摩崖石刻,上有两首诗,其二:“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九关虎豹看劲敌,万里鲲鹏伫剧谈。老眼摩挲顿增爽,诸君端是斗之南”。“桂林山水甲天下”之句赫然。作者乃南宋广南西路“提点刑狱权府事”王正功,1201年9月16日为桂林乡试高中的学子设宴,赋诗壮行。

(“桂林山水甲天下”碑文)

梦里寻他千百度。天下名句的真正作者终于找到,桂林兴奋不已,为石刻建挡雨檐,复制石刻立于市中心广场,王正功像耸立桂林杉湖畔。为桂林山水与文化立下 “正功”的先贤,天下仰观。

春雨里,独秀峰读书岩洞口,我久仰这方苍苔泽被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摩崖石刻,心里喊着“三千进士冠华夏”这句话。

“三千进士冠华夏”这句话,我——不,是吉安,印制成名片,自豪散发。

(苏东坡赞誉“此地风光半苏州”的古后河绿廊)

备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