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还未到早上九点,步入雕塑瓷厂前往乐天陶社咖啡厅前的路,已显出些许忙碌。
这是景德镇乐天陶社2019秋季陶瓷节(10月17-21日)的第三天,为今晚窑滚音乐节准备的舞台已搭建完毕正做着最后调试;
台前为今日的拉坯比赛与铁艺演示留出了场地;而常年在周六上午举办的创意市集,也在这五天的陶瓷节中延长至午后四点,人潮更是拥挤。
穿过市集,我们在咖啡厅旁见到了乐天陶社社长郑祎,一如在其它报道中可以常见的,一头金色的短发,一脸灿烂或搞怪的招牌笑容。
▼
郑 祎
1963年生于英国剑桥
国际著名陶艺家、策展人
1997年起担任乐天陶社社长
陆续在上海、景德镇、大理创办乐天分社
其陶艺作品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展、联展
也被诸多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
2014年,美国陶瓷教育年会(NCECA)颁予她
“杰出成就奖”
(人物摄影:程香)
她是位直言不讳的“一家之长”,也是一个活力满满的“大孩子”,不用很长时间,很容易便能下这样的断语——才在工作室中正经聊起她的过往,严肃表达着她对景德镇的隐忧与愤慨;
转而又带我们观展,聊起作品背后创作者的知根知底,以及游走市集,与那些年轻手艺人尤为熟稔之外,还能兴冲冲现场报名,换上T恤亲自参与趣味拉坯比赛。
∧参与拉坯比赛的郑祎 (摄影:程世达)
而无论其创作,还是她带领着的乐天陶社,都太似这样的郑祎了。比拼专业或是技艺,绝不输阵,却又不忘为这份“专”,加入一味“趣”,总是生动得令人印象深刻。
曾想做“兽医”的陶艺家
虽然少小也时有接触陶瓷,但最开始郑祎倒没想过要走上这条路——她从12岁起,便做着未来要当兽医的梦。为此,她常利用暑假时间积累相关学习经验,并在80年代至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就读时,选择了动物学专业。
大学期间选修的几节艺术课,改变了郑祎的原定轨迹。她为此多修了一个绘画学学士学位之外,还继续研习,获得了美国旧金山市美术学院雕塑硕士学位,奠定其当代艺术创作的前卫理念。
∧《福》系列作品之一
毕业之后的抉择时刻,郑祎偶然间参与的一次讲座,一句“艺术应该在手工艺边缘”的话语撞入心里,她想起了陶艺。于是,她带着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维,开始选读陶瓷课程,并在此后带来了创新的陶艺作品。
1990年,郑祎回到香港加入乐天陶社。三十年过去,她的陶艺作品早已在国内外举办过多次个展、联展,也被诸多收藏家及博物馆收藏。而在她的创作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数《福》系列的“蝴蝶衣”。
▲
《福》系列工序复杂,
陶瓷蝴蝶部分,
先反复试验泥巴颜色,
再由景德镇民间艺人一只只手工捏制而成,
以致每只蝴蝶都栩栩如生,
形态各异
一眼即知的汉代服饰,是典型的中国符号,但细细观赏,便可发现,每一件汉服上,都缀着形态万千却皆栩栩如生的陶瓷小蝴蝶——它们由景德镇民间艺人一只只手工捏制而成,再经由手工缝制到可以承重并防止变形的布料上。“我想通过《福》告诉大家,正如我的作品一样,中国是一个需要仔细品味、耐心聆听才能发现其深意的国家。”郑祎说。
∧2013年香港苏富比举办的“陶话源记·郑祎当代陶瓷个展”
∧展出的《福》系列作品
她的这一系列作品,也出现在了今年她于澳门策划的“流金岁月——当代陶瓷艺术展”中。在集结了三十位世界级艺术家的近百件作品中,郑祎的“蝴蝶衣”仍然璀璨夺目。
而若要追溯起《福》的创作伊始,便不得不提乐天陶社在景德镇的开幕。
改变景德镇的乐天陶社“老大
乐天陶社,是1985年创办于香港的陶瓷艺术教育与交流中心。1997年,郑祎开始担任社长。随后,她将乐天陶社带到了大陆,第一家落地上海。
∧郑祎与手艺人在创意市集上的合影 (摄影:程世达)
2005年,选址景德镇雕塑瓷厂的第二家乐天分社开幕。郑祎召集了一群艺术家朋友,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陶瓷时装秀”。她的第一件“蝴蝶衣”在这里完成亮相,而她带领的乐天陶社也自此正式拉开了改变这座城市的序幕。
当然,郑祎刚开始的想法非常简单。早在1998年她来到景德镇时,便被这里独一无二的陶瓷工艺和那些有趣的手工匠人所吸引。她想在这里继续她的陶艺创作,同时,她也希望这里能有一个落脚点,招待她那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朋友。
∧乐天陶社教育中心(摄影:程世达)
于是,被“传统”包围着的雕塑瓷厂里,最先焕发了不同以往的活力。这里开放了国际艺术家驻场项目,建立起国内外的沟通;设立教育中心,提供专业而有趣的陶瓷课程与讲座分享;开设画廊与店铺,展出与销售手工制作的创意陶艺作品;更有如今广受认可,并为年青一代手艺人提供展示与交易平台的创意市集。
乐天的这些项目,无疑都在这座城市起到了带头与示范作用。“我觉得景德镇能变成现在这样,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功劳在乐天陶社。老大作出了很多贡献,因为她打开了这个地方。”
∧缝制中的蝴蝶衣
早前在景德镇乐天工作、如今已是上海乐天总监的袁梓桁如此说到,“乐天没有像其它企业一样去努力盈利,始终把帮助年轻人放在最前面。而乐天留住的这帮年轻艺术家,正在成为景德镇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群体。”
原本早在修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时,郑祎想写的论文题目是“一个人可不可以改变一座城市”。毫无疑问,她用实践完成了这一课题。但,再之后呢?
现今,雕塑瓷厂正在被迫部分拆迁,离创意市集有些距离的乐天教育中心,正临着工地,那里正在建造一座博物馆。郑祎不是不失望的,在她看来,正是那些在此生活工作的匠人,让景德镇成为了一个“living的博物馆”,考虑如何为在地匠人服务,如何帮扶年青陶艺家,如何推广陶艺与进行审美培育,才真正是景德镇官方的当务之急。而眼下这座城的发展步伐,似乎还是太过着急了。
不够时间,更要不留遗憾
∧“祎设计”系列环保水磨瓷作品。
这个十月,如果不是野孩子乐队受邀来到乐天的窑滚音乐节,怕是很难在景德镇见到郑祎。她从今年四月起,已有半年没回来过。2015年,乐天陶社在大理设立分社,郑祎便将大部分精力转向了那里。她喜欢住在大理,也享受在那里的创作。
自打在景德镇经历一次“新生”后——几年前,或是由于长时间坐着拉坯,郑祎突然感到腿部发麻,在回上海就诊的车程中,她胡想了一通中风甚至死亡的可能,这一次的有惊无险,令她更坚定要不留遗憾地过活,想做什么立即去做。
“我现在大部分时间在飞机上,”郑祎笑笑说,她总觉得时间不够,“无论是作为艺术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或是作为策展人,能把各国陶瓷艺术家介绍到世界各地的艺术中心,我都乐在其中。”
∧“祎设计”出品的水磨瓷作品
∧ 借助陶瓷废料,减少对自然的索取和资源浪费
所以,她忙着策展,今年的“流金岁月”展是时间紧任务重的一次挑战,她却兴致勃勃,甚至已开始了明年的计划;她也享受创作,今年年初,她给自己设定了做一万个别具匠心的小茶杯的目标,她不着急,只期望呈现出最好的作品;她也投入“祎设计”的工作,借助景德镇的陶瓷废料,致力于运用先进技术开发新的环保产品,减少资源浪费。
当然,她还忙着骑马,在三年半后参加一次马术省运会。这次回到景德镇前,她刚去美国待了六周,一是因为她的孙女儿出生去喜当“月嫂”;再一个便是趁着闲暇去学习马术。常住的大理,也买好了两匹马,准备加强练习。而这次陶瓷节结束后,她还打算再去欧洲学个两周回来。
郑祎的笑容里,带上了小小的“傲娇”:我今年56岁,“这是新的‘事业’,下半辈子就做这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