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成周末 | 参透“斯多葛心法”,用智慧护佑你的2020

友导读

斯多葛哲学学派(或称斯多亚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时至今日,它对世人仍有着指导意义。

本文为我们阐述了斯多葛哲学学派的来源与哲学理论,并通过丰富的故事情节介绍了“控制二分法”——斯多葛派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心法。该方法强调我们应该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并且有勇气去控制。

当下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如何在喧哗、浮躁、荣辱、沉浮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近斯多葛哲学以汲取精神养料,用智慧护佑你我的2020。

01

李开复的座右铭

2013年6月12日,被广大学子所知,在新浪微博上拥有四千多万粉丝的李开复,于新浪微博上分享他的座右铭,他说:“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1)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2)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3)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引来逾万的转发量。

李开复

2013年,52岁的李开复对外宣布,自己患第四期淋巴癌,不得不放下热爱的工作接受医治。因为他有座右铭的信念,加上科学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李开复战胜了病魔。

02

温家宝总理枕边的《沉思录》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公元120-180年)是罗马帝国五贤帝时代的最后一位皇帝。《沉思录》共十二卷,是这位皇帝自己和自己的对话集,大部分是他在行军打仗时利用闲暇时间撰写的。

在书中,他论述了如何完善自我,提高个人的品行以及如何求得内心的平静等问题。他提出人要正直地思考,摒弃一切无用的、琐屑的想法,多考虑一些善良的、光明的事情,并将其付诸行动。他认为人的心灵应该成为抵制物欲、情欲、愤怒和仇恨的城堡,人必须专心工作,努力克服生活中的困难。他希望人们热爱劳动,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同时要重视公共利益并为实现它而努力。

《沉思录》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一代代的领导人,温家宝总理和克林顿总统倾情推荐这本书。

为什么要讲上面这两个故事呢?因为它们都和斯多葛哲学学派有关系。第一个故事里的李开复的座右铭就是斯多葛哲学学派的核心思想;第二个故事里《沉思录》著者马可·奥勒留除了是皇帝,也是斯多葛学派最后一位有影响力的哲人,被称为『帝王哲学家』。

那么什么是斯多葛哲学学派呢?

斯多葛哲学学派

斯多葛哲学学派,(或称斯多亚学派)是塞浦路斯岛人芝诺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学派。

由于学派创始人芝诺(Zeno),经常在雅典集会广场的廊苑聚众讲学,故该学派称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英文 stoic,来自希腊文 stoa;原指门廊或画廊,后专指斯多葛学派)。

集会广场的廊苑

斯多葛学派(the Stoics)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巴内斯、塞内卡、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帝王哲学家,罗马帝国皇帝、著有《沉思录》,是学派晚期最著名的代表)、克里斯普等。

斯多葛哲学理论

斯多葛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分子。所以,斯多葛学派是唯心主义的。

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

斯多葛学派人士极富时代精神,思想非常开放。他们比那些“木桶哲学家”(犬儒学派)更能接受当代文化,他们呼吁人们发扬“民胞物与”的精神,非常关心政治。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活跃的政治家,其中最有名的是罗马皇帝马克·奥勒留(Marcus Aurellus,公元121年~180年)。

他们在罗马提倡希腊文化与哲学,其中最出类拔萃的是集演讲家、哲学家与政治家等各种头衔于一身的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年~公元前43年),所谓“人本主义”(一种主张以个人为人类生活重心的哲学)就是由他创立的。若干年后,同为斯多葛学派的塞内加(Seneca,公元前4年~公元65年)表示:“对人类而言,人是神圣的。”这句话自此成为人本主义的口号。

此外,斯多葛学派强调,所有的自然现象,如生病与死亡,都只是遵守大自然不变的法则罢了,因此人必须学习接受自己的命运。

没有任何事物是偶然发生的,每一件事物发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当命运来敲你家大门时,抱怨也没有用。他们认为,我们也不能为生活中一些欢乐的事物所动。在这方面,他们的观点与犬儒学派相似,因为后者也宣称所有外在事物都不重要。到了今天,我们仍用“斯多葛式的冷静”(stoic calm)来形容那些不会感情用事的人。

斯多葛控制二分法

斯多葛哲学学派,近年来在美国尤其是硅谷非常流行,经常有人写文章、写书介绍这个哲学学派的心法,也有很多人可以说是在按照这个学派的指导自我修行。斯多葛主义登上了《纽约客》、《纽约时报》和《卫报》等众多知名刊物的版面。

斯多葛学派还吸引了时代潮流先驱:硅谷企业家。畅销书作者莱恩·霍利德说,自从硅谷大师蒂姆·菲利斯买下他的有声书版权后,斯多葛哲学就在初创企业中流行开来。

霍利德一直以一种实用主义的心态看待斯多葛主义。他多次在谷歌发表相关谈话,并与硅谷大佬们就斯多葛主义展开探讨。

斯多葛主义倡导自我控制,反对沉溺于感官享受。它教人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被硅谷精英视若瑰宝。

斯多葛学者爱比克泰德(Epictetus)生而为奴,他的学说里有很多都是教人如何接受命运。作为一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生而为奴的爱比克泰德激励了一批硅谷人。

爱比克泰德

斯多葛派哲学要求我们做一个坚忍、坚定、不轻易动感情的人。

奥巴马就是个 stoic 的人,意思就是说他作为一个领导人,遇事不慌不忙,镇定自若。特朗普给人感觉一惊一乍的,不可能用这个词形容他。

小学语文曾有过一篇课文《军神》,讲的是刘伯承将军做手术不用麻醉的故事,如此坚忍、处变不惊,非一般人所及,军神当之不愧,刘伯承也是一个 stoic 的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克服焦虑情绪,宠辱不惊,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但是中国传统上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似乎是一句成语,叫“无欲则刚”。说如果你能消除自己的欲望,你自然没有焦虑。佛教似乎也是类似的说法,要求我们去除欲望。

但我们普通人怎么可能消除欲望呢?我参加一个比赛,我当然想赢!我马上就要上场了,教练看我紧张,过来跟我说你要消除取胜的欲望!这可能吗?

“控制二分法”,可能是斯多葛派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心法。我们应该区分自己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东西,接受那些不能控制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能控制的,并且有勇气去控制。这不是什么宗教鸡汤,而是很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哲学思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遇事就能从容大度,处变不惊。斯多葛学派的一个最底层的思维方式是:总是设想最坏情形,假设一切已被命运夺走,我该怎么办?我怎样仍然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01

运用“斯多葛控制二分法”的故事1

据说有一位古罗马的女人,孩子死了三年了,但是她仍然不能摆脱丧子之痛。这个时候斯多葛学派的塞雷卡就安慰她:我们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幸运女神那里暂借而来,它随时会把它收走。

然后赛雷卡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爱我们所爱,但要知道我们所爱的都如朝露。”就是,像朝露一样转瞬即逝。

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奥勒留说过,“我必然会遭遇负义、无礼、背信、恶意和自私自利之人——我以提醒自己这句话开始每一天。”

作家罗曼•罗兰说,“真正的勇气是知道生活的真相,却仍然热爱生活。” 正是通过这句话,估计罗曼•罗兰也是一个斯多葛,心法相通。

还有,诗人里尔克说过一句话,他说,对待做事,态度应该是,“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你看,这也是斯多葛式的主张。这在西方,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传统。

02

运用“斯多葛控制二分法”的故事2

匹格里奇他有一次在罗马坐地铁,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小偷把他身上的钱包偷走,般人遇到这种情况,反应肯定是非常恼火,会痛恨小偷、还会责备自己怎么就没把钱包看好,可能未来几天的情绪都受影响。但是匹格里奇因为已经修习斯多葛派哲学多年,他遇到这样的事儿就能够很好地面对。

匹格里奇就想,小偷把钱包偷走这件事,是我不能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钱包已经丢了,那我就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能够控制的事情上面。

我能控制什么呢?我可以选择好好度过这一天。本来匹格里奇已经和家人、朋友约好当天晚上要一起看个演出,然后一起吃顿晚餐。结果他根本不受丢钱包这件事的影响,该看的演出、该吃的饭一点没耽误。匹格里奇的弟弟就对他的反应非常羡慕,说你钱包丢了居然没当回事儿,情绪还很好。

这就是“心法”的作用。事情还是这么个事情,仅仅是因为你面对它的态度变了,你整个人都可能不一样。

03

运用“斯多葛控制二分法”的故事3

一个越战时期美军战斗机飞行员被越南人俘虏,在战俘营待了好几年,期间面临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但是这位飞行员也修行过斯多葛派哲学,哲学帮助了他。

飞行员想,肉体上的折磨是我无法控制的,那我就只能接受,我安之若素就好了。但哲学并没有把他变成一个消极的人 —— 他也关注到了自己能够控制的东西。飞行员本身是一个高级军官,领导其他的战俘,就是他能做到的 —— 结果他抓住机会组织了一次抵抗运动!

“不管外界环境怎么糟糕,我都已经预想到了;不管事情怎么失败,我本来就预计它会失败;不管损失多么惨重,这东西本来就不是我的。”

04

运用“斯多葛控制二分法”的故事4

罗马皇帝奥勒留,他执掌大权几十年,用历史学家的话来说,他从进入权力核心到死在皇帝任上,奥勒留几十年间始终是同一个人,没有任何改变。

他没有被权力败坏。为什么?就因为他每天都用一个斯多葛的标准反思自己。他把自己每天的反思记下来,这本日记的题目叫“致我自己”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让我想到了曾国藩写了三十年的日记)

他死后,这本日记出版,才改成那个著名的名字,叫《沉思录》,成为斯多葛学派的经典。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斯多葛派的人生哲学,就可以去看这本书。

05

运用“斯多葛控制二分法”的故事5

《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的作者弗兰克尔(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心理治疗流派“意义治疗”的创立者),随1500个犹太人被送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是一座人间地狱,在这里的每个人的每个幻想都会被逐个刺穿,除了毒打、侮辱,就是冷漠、迟钝,所有人的内心都退化到了原始状态,这种伤害,对很多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这里,最常见的事,就是死亡。一个刚刚和你打招呼的人,一会可能就不在这个世上了。

更可怕的是,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不想活的人太多了。他们有的会假装逃跑,只求被抓住活活打死,或触电而亡。最可怕的是,一个原来很坚强的人突然在某个凌晨哭了起来,或者一个不抽烟的人突然肆无忌惮地抽起了烟,或者一个人早上再也不愿穿衣起床拒绝出操,大家只要见到类似情况,就知道这个人已经崩溃了,自我放弃了,只有一条路了。

在生不如死的环境下,弗兰克尔竟然生还下来,而且还发明了“意义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除了运气好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他对处在这样环境下自己的生命赋予了新的意义。

弗兰克尔认为,有三种方式让你发现生命的意义:

第一种,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第二种,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比如爱一个人;

第三种,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前两种很好理解,第三种相对麻烦,但最有用。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第三种方法,我们才能自我实现、自我超越,最差也能过好这一生。因为,人生总会遇到苦难,简单的事几乎每个人都能处理,而人面对苦难的态度则不一样。换句话说,是我们和苦难打交道的情况决定了人生的高度。

可见,一旦找到意义,苦难变形了,痛苦也不再是痛苦。更关键是,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生命的意义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

今天的我们正处在一个剧烈变革的时代。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认清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如何在喧哗、浮躁、荣辱、沉浮中求得内心的平静,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希望我们都能从斯多葛哲学中汲取精神的养料,让自己的心田变得越来越宁静和平和。

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尼布尔,曾在19世纪30年代写过一段《宁静祷文》:

“神啊,求你赐给我平静的心,

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事;

赐给我勇气去做我能改变的事;

赐给我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不为明天忧虑,享受每一个时刻,

把苦难视为通往和平的必经之路。

效法耶稣,照着他所行的,

看清这个罪恶世界的真相,

而不是以自己的角度来看世界。

只要我降服在神的旨意下,

相信神必使万物变为美好,

好让我在今世可以快乐的生活,

也在永世与你在一起时,有极大的快乐。”

——尼布尔 Reinhold Niebuhr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