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岁末忙谢神,你可知其中蕴含多少潮商的“拜神经济学”?

潮汕地区有句谚语叫“无赊不成商”,说的是以前的潮商做生意时大多资本薄、现金少,难免发生互相借贷和赊欠的情况。当时的潮商基本全靠信用维持,“在信用未坠时期,市上商人一经口头应诺,虽转瞬市情丕变,至于倾家荡产也皆履行诺约,不甘食言”。

在传统经济学的角度,“赊账”这种行业惯例的发生,总是被解释为市面上流通的小面值的货币太少的缘故。在现代金融制度刚刚出现的时候,体制还没有完善,市面流通的小面值货币太少,常常发生“钱荒”。这时候,商人们特别是小商贩,会采用赊账的办法来应付缺少零钱找换的实际问题。

但在黄挺、陈利江所著的《潮州商帮》一书中,潮汕本土的文化学者却提出来一种新的观点——他们认为,旧时潮人的“无赊不成商”,还可以从民间宗教“许愿谢神”的风俗制度去作解释。

岁末的潮汕地区,家家户户忙着谢神。关于潮州民间“许愿谢神”的风俗制度,在1937年沈敏所著的《潮州年节风俗谈》中就有比较详细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潮汕人的“谢神”其实有两种:

一种是普遍的谢神。因为一家人这一年又平安过来了,要答谢神恩,这是信仰者的感恩。

另一种是“许愿还神”。先前在神明面前许了愿,许愿的时候,有什么要求,要怎样答谢,都讲清楚。年终,目的达到了,就必须还神。

学者们指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先要了东西,给了价,到一定时间,再按原来的许诺酬还。赊账的办法,可以说是在商业活动中对这种做法的模仿。在“许愿还神”的过程中,人与神之间有一种口头的契约关系。我们因此可以设想,商业活动中依赖于双方信用的口头契约的出现,是由于“许愿还神”的风俗制度的影响。

广东人常说,拜得神多自有神庇佑。这里的“多”,除了次数多,也许还有一个神灵多的意思。潮汕是一个多神崇拜的地区,原先居住在此处的多是海民和山民,面对的自然环境不同,需要能够提供特定保护的神灵也自然不同。海民和山民的迁徙又把各自的神灵带到其他地方。

另一位潮汕文化研究者欧怀琳也曾经提过潮汕人的“拜神经济学”。他这么解释潮汕地区多神崇拜的缘由——毕竟,求神是很虚无缥缈的事,多求一个神就多一份保障,多拜一个神多一份保佑,就等于多了一份保险,而且支出的祭品是不会因此而增加的,不过是多叩一个头,多点一支香而已,是很划得来的,只要能换来平安、发财,又何乐而不为呢?再加上人拜我拜的从众心理,多神崇拜就出现了。

如学者所说,从潮汕人对多种神明的一致对待、一齐祭拜,可以看出潮汕人那种强烈的保险意识、侥幸心理,甚至有点滑头。连拜神也精明,那么做生意也就足够精明了,最后形成潮商也就不在话下。

参考资料:黄挺 陈利江《潮州商帮》、欧怀琳《潮商的拜神经济学》

声明:本文不代表我们的观点,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