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非要用一种动物来形容,邱晨觉得现在的自己更像一条柯基。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终于学会肆无忌惮、随心所欲的露出我最柔软的肚皮”。
她和想象中不太一样
一夜北风寒。时值周末,北方料峭的冬日,文化园区里人迹罕至,凌冽清冷的气息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储备能量。非工作日的米未传媒显得空空荡荡,邱晨穿着普通的棉服站在拥挤的工位和堆砌的玩偶中,显得孤寂又轻松。她百无聊赖的穿梭在一排排桌椅板凳里,时不时用手摆弄几下桌上的玩具,将它们拿起看看复又放下。
“我是个比同龄人幼稚的人,相比成年人,内心里还是小女孩占比多一些”。
此刻站在深度文娱(ID:shenduwenyu)记者面前的邱晨,实在让人难以和《奇葩说》台上那个理性、成熟的专业辩手联系在一起。生活中的她总是说上两句话就忍不住要咧嘴笑一下,聊到感兴趣的话题甚至会手舞足蹈起来。这样的她是让人颇感意外的,就像你以为要去攻克一座冰山的时候,却发现对方是藏在奇石怪林中的一处泉眼,涓涓流出温热的泉水。
“你和大众想象中的不一样。”
“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我在辩论场上比一般选手都要冷静沉着,但其实我非常紧张,内心已经在嘶吼了。哪怕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每次上场辩论还是感觉‘瑟瑟发抖’。”听到邱晨如此描述,多少让人感到意外,紧张、嘶吼、瑟瑟发抖,这些词看起来都离她太远了。不过这也没什么好奇怪,毕竟,任何想从她片刻人生际遇里定义她的人,最终也只是从荧幕里,从她的只言片语中,获取一些个人化的解读,或者说,误读。
这样的情况,让人联想到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套中人》,在那个故事里,作者塑造了一个终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没有人看到过这个人真正的样子,甚至连那个人自己也忘记了他到底是谁。 和书中不同的是,把邱晨装进套子里的人不是她自己,而是透过节目只看到了她某一面的其他人,大家用6年的时间为邱晨做了一个“套子”,那个套子叫做“理性”“坚强”和“无坚不摧”。
她与观众共生
“观众对你的想象和期待会不会增加你的压力?”
“当然,不过不是坏事。”
邱晨对压力的看法是理性且客观的,她不觉得承认压力有什么好羞耻的,有压力恰恰是说明了在乎。作为米未传媒的一份子,她在乎《奇葩说》的口碑和长远发展,作为一名辩手,她在乎观点的输出和观众的反馈。压力就像一把双刃剑,邱晨需要它,并努力控制它。“压力这些年一直都有,认识我的人越多压力就越大,好在这些年,倒也没被压力击垮。而且有压力的话会让你更加专注,反应速度加快,这些都是好事”。
邱晨做辩手的这些年,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需要观众,需要网友,她渴望了解那些和自己一样平凡的人的生活和想法,渴望知道那些温言相谏或恶语相向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何种心理动机。“如果非要说我有什么优势的话,大概就是我是一个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人,这让我能更好的代入到‘他者’的位置上看问题,而我也的确需要他们,他们给我灵感。”。
“另一方面,观众对我的想象也没必要非得打破,理性也罢,坚强也好,那都是我,只不过是一部分的我。”邱晨缓慢的吐出这句话。6年来,邱晨的名字愈发高频次的登上微博热搜,脱口而出的金句被众人争相转发,她有时也会去网络上看大家的留言和评论,当“噪音”涌现的时候,邱晨通常不会计较,“每一句话都是有原因的,包括那些难以让人直视的恶评,也不见得是有多恨我,他们只是需要宣泄的素材”。她说这话的时候有种云淡风轻的豁达,也许她早已看透,或已经无奈接受,公众人物注定要成为很多人情绪宣泄的出口。
对于无故出现的恶意,邱晨不怎么在意,只把这些当做提升同理心的素材,但是那些关心着她,爱着她的观众,邱晨视若珍宝。“是观众期待的目光让我走到了今天,注视是一种力量。如果我的某一句话说到了大家心里或者是给了大家力量,那会是让我非常开心的事”。
她很擅长发现美好
“如果不做辩手,现在我应该还在做设计师。”
在成为 “奇葩说辩手”之前,邱晨做过记者、编辑、设计师,她在《奇葩说》近期的节目中也提到过自己曾经换过6、7份工作,但这些都鲜少有人知道。“《奇葩说》辩手真是我做得最久的一份工作了”,邱晨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
“我有好多事情想尝试,生活中有趣的、美好的事情太多了。只要身体情况允许,上天入地,蹦迪潜水,我什么都愿意去试。”
跟邱晨聊天的过程,会发现她真的是个有着旺盛生命力的人,之所以在多个工作中辗转,并非没有定力或对现实不满,她只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邱晨愿意用她的生命力去消解生活中那些不甚如意的地方,她对生命中的趣味性有一种迷恋性的尊重,她说自己和这一季选择的导师李诞之间最契合的一点就是,他们都会在沉重的生活中找乐子。
邱晨38岁了,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笑起来会弯成一弯月牙,更容易让人想起她的导师李诞。谈起李诞的时候,她也毫不掩饰的流露出对导师的喜爱,快乐与喜悦透过那双笑眼跑了出来。
“选择李诞做导师的原因很简单,只是单纯觉得他应该不怎么会管我们,我们要自由。”话还没说完,邱晨就笑出了声。谈及导师本该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奈何越是严肃的时候越是想“皮一下”,这一点也像极了李诞的惯常风格。
自由是一方面,重要的是邱晨很欣赏李诞,这种欣赏既有对他随性态度的欣赏,也有对脱口秀演员的欣赏。在她看来,脱口秀是一项很难的职业,“当你是一名辩手的时候,讲笑话是很容易将对方逗笑的,但如果你是一个脱口秀演员,把别人逗笑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观众本能的觉得本该如此。所以,李诞真的很不错。”
会夸奖别人是一种很好的习惯,邱晨就是这样,她总是能够轻易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不止是李诞,马薇薇、黄执中、肖骁、颜如晶、傅首尔……采访的过程中可以听到很多熟悉的名字被她提及,绝无半点刻意,只是在想起自己逐步变好的过程中,自然回忆起这些朋友对她的帮助。
除了老朋友,邱晨也很欣赏“新奇葩”,他们充满赤诚,好奇高山大泽的秘密,野心勃勃且光芒万丈,“现在《奇葩说》的门槛越来越高了,来到这里的人也越来越优秀,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新的东西,感觉好像每年都跟着他们越来越年轻”。
她开始学会袒露脆弱
“人来人往,输输赢赢,《奇葩说》在我看来就像玩一场游戏。”
《奇葩说》第6季的最后一期,节目辩题是【终其一生是个平凡的人,你后悔吗?】这次,邱晨选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结束自己这一季的辩论。她给自己的好朋友、好对手詹青云写了一封信。那是一封来自未来的信,彼时已是耄耋的邱晨和年迈的詹青云,终于可以坐下来好好聊聊过往。邱晨告诉詹青云,平凡人生没什么可后悔的,无愧于心就好,最重要的是,千万别让自己太累。那封信是写给詹青云的,又像是邱晨写给自己的。
“观众对我的期待越来越高,观众对《奇葩说》也越来越熟悉,现在要拼尽全力才能把天花板顶开一条缝。”邱晨觉得有压力是好事,但那压力又时常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她实在是太怕辜负别人的期待了。
“其实我不是一个擅长说话的人,小时候表达观点也总是磕磕绊绊,感觉直到现在也是。辩论是需要天赋和努力的,而我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显得稍微有点苦涩。邱晨在心里把辩手们分为“准备型选手”和“临场发挥型选手”,自认为没有天赋的她,将自己归入了“准备型”大队,每次上台前紧张,多数也是怕自己准备不充分或临场不出彩,但其实她的担心往往都是多余的。
邱晨承认,她不是个会给自己太高评价的人,那样会让她觉得安全。但她也不是一个断然否定自己的人,她接纳现在的自己,满足于现在的生活。“很多人都用‘丧燃’来形容我,这个词很好。听上去是矛盾的,但其实不是。有些燃烧是像‘火柴’一样,霎时间就被点燃。我更像是‘煤炭’,点燃需要时间,但只要被点燃了,就可以烧很久,在暗中发着光。”
《奇葩说》最后一期关于“平凡”的争论,很适合现在的邱晨,也许她曾经也想过要不凡,但现在她更能接受,不是人人都可以不凡,但可以努力做不平庸的“煤炭”。想起许知远曾说,“我们的平庸,似乎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敢赤裸裸的面对自己,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缺乏持久的关怀与信任”。依照此种观点,邱晨正在逐步摆脱平庸,因为她已经开始学会正视自己,“以前也会把自己包在硬硬的壳里,不想被别人看到,但现在不会了。现在情绪来了就在朋友面前哭,我变得更愿意袒露自己的脆弱了,这是很好的事情,用马薇薇的话说,就是我变自信了。”
“现在我会幻想脑子里有一个村庄,那里面住着很多个我,理性的、感性的、开心的、不开心的……村庄里还有一个村长,每当不同的我开始打架,或者有哪一方过于强势的时候,村长就会站出来终结这混乱的场面。”这是独属于邱晨的、天马行空的、浪漫又自制的自我调节方式,每当她觉得自卑或难过的时候,每当她自我否定的时候,她就会派村长来解决,而村长尊重每一种适度的情绪。“你看吧,《奇葩说》真是朵奇葩,它让我的脑袋充满奇奇怪怪的想法,我还蛮喜欢这样的”。
什么是成长,成长不是故作坚强,成长是允许自己脆弱,这是邱晨交给自己和世界的又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