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亭,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有着200年历史,却异常“低调”,即使很多老贵阳人都不知道这一地名。可是提到文昌北路过中山东路的“莲花坡”区域,几乎家喻户晓。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君子亭和莲花坡有着紧密联系,甚至是这个名字的由来……
要问君子亭在哪,有些难以描述,它位于莲花坡公交站台旁,从文昌阁往北走200米左右,左手边有一条拾级而上的小巷,名为“君子巷”。顺着只能容纳两人擦身而过的巷道前行,6号门牌处即可看到一块石碑,上书“君子亭”。
在几间民房的墙里,镶嵌着四根斑驳的柱子,上面均刻着字,内外分别为两幅楹联,字迹模糊不清,难以辨出完整内容,但仍清晰可见“白莲花”、“竹子”、“君子”、“状元”、“李端棻”等字眼。除此之外,再无古迹。
这个异常“孤独”的文保君子亭从何而来?并没有确切记载。只有乾隆年的《贵州通志》称:“旧有君子亭,今废。”清嘉庆19年(1814年)巡抚许兆椿将亭修复,并题一联:“伴郭临池,坐揽烟波迟素月:浮香送馥,人来殿阁扇熏风”。后还有清光绪元年(1875年)缅甸国进大象,经过贵阳赴京,象夜宿君子亭,倾城人士往关。
而最后一次关于君子亭的记载,是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贵阳青岩人赵以烱考中状元,时值君子亭重修竣工,乡人李端棻(礼部尚书)在京城撰联寄筑,刻于亭子的石柱上,联云:“游钓记芳踪,重看莲沼波清;君子高风同仰止,秀灵钟间气;为报杏林春满,状元及第正归来。”
据传,君子亭是因为王阳明在修文龙场撰写了“君子亭记”,为表示对王阳明的景仰,在遥对阳明祠处建亭,用“君子”而名,故曰“君子亭”。
至于为何说莲花坡因君子亭得名,则是因为此亭东面正对扶风山阳明祠,南面依偎着文昌阁,是旧时人们出东门后北行的的必经之路。当时不远处有一片莲花池,古人将莲花称之为“君子之花”,故名君子亭,这片区域也因此有了“莲花坡”之名。
想来当年这一带风光一定不错,古人在此送别亲友北上,也在此迎候返回家园的故交。在美丽的莲花池畔、君子亭间,人间情谊得以维系。
君子亭的“辉煌”历史,“高贵”身份,和如今衰败的现状一对比,总让老贵阳人感叹。附近住户回忆,解放后莲花池被填平改建厂房,君子亭被作为住房使用。现在的君子亭已经没有往昔的模样,曾经的飞檐翘角早已经被锯掉,由于一直有人居住,整座房屋还保存着原来的结构,屋顶和八根石头立柱还端端正正地保持原有的仪态。
值得庆幸的是,莲池清波虽已消失,但因之得名的莲花坡,却永远成了贵阳一处极富诗情画意的幽雅地名。君子亭连接着电台街、华家大院、文昌阁,是到爽爽贵阳不得不游一游、体验一下老贵阳的地方,令人情趣亦然,浮想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