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因此每一年的春运都注定着不平凡。春运的概念第一次真正出现在1954年,经历了这么多年,春运有了哪些改变呢?
从2000万到近30亿人次
1954年第一次春运全国旅客日均只有73万人。2020年春运,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预计达30亿人次,也就是说,60多年前一个月总的回家过年的人数,相当于如今一天八个小时内回家过年的人数。
从马粪纸到电子客票
1954年,春运的第一年的火车票是用马粪纸做成的。1978年,春运火车票变成了一张硬纸板。后来,火车票又变成了一张有防伪密码的纸片。如今,火车票进入无纸化时代。刷身份证即可秒进站,传统纸质火车票,将成为历史,铁路电子客票将成为很多旅客的全新体验。以前买票排队人群能甩出几公里外。到了夜里,人们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铺通宵排队。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的研发使用,人们通过网络“动动指尖”即可购票。
从马车到高铁
1957年《南京日报》:《百余辆马车参加春节客运》,报道南京马车运输合作社,有100多辆马车服务于南京城内过年的人。八九十年代,拉货的闷罐车、绿皮车成为一代人的记忆。后来出现了空调车,中国铁路接连实施了六次大面积提速,使列车速度由1993年的时速48.1公里,提升到了时速200公里。2008年,中国出现了第一列高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百公里时速“绿皮车”,到本世纪初时速约200公里的“红皮空调车”,再到如今时速最高达400公里的“和谐号”“复兴号”高铁动车组……中国春运交通工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翻车窗到互联网订餐
春运刚开始时并不拥挤,真正挤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开始出现,春运人从众的现象远比如今严重的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翻窗”上“绿皮车”几乎是春节回家的必备技能。过道里、行李架上、座位底下甚至厕所里全是人。人们挤在一起,熬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吃饭、上厕所成为一大难题,随着乘车环境逐步改善,人们能吃上列车供应的盒饭,但更多人选择自带干粮。现在,列车上的盒饭越来越丰富,从十五元到七八十元的都有。互联网订餐服务的推出让人们在高铁列车上的餐饮更加丰富了:不仅有肯德基、真功夫这类快餐,还有牛肉面、狮子头、盐水鸭等地方特色美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翻窗上车”几乎是春节回家的必备技能
从返乡到进城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句前些年颇为流行的暖心话正在被一点点改变,特别是当80后们已经在工作所在城市安家立业,90后和00后日益成为消费主力的情况下,春节去哪儿?这个过去不成为问题的问题有了越来越多样的答案。春运的方向不仅仅是“返乡”,也可能是“进城”,甚至可以是“大千世界”。
去年春运,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啥是佩奇”刷屏了。什么是佩奇?答案,显然不仅是这只粉色的猪。佩奇不止是一只猪,也是城乡差距,还是祖孙情深。短片最后,儿子没有回到农村,反而接老人进城一起过年的剧情,让小编想起网络热议的“反向春运”现象。别人从大城市回归家乡,他们却离开家乡,奔赴大城市过年。与此同时,“旅游过年”正成为中国人特别是“90后”越来越流行的方式。方式在变,对团圆的期盼不变。家人团圆,哪里都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