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重庆母城图书馆吗,它见证了老重庆人追求知识的激情

▲记忆中的老馆影像

记者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童年时期,在重庆渝中母城望龙门一带度过。牛油味老火锅,清香扑鼻的八宝粥,热气腾腾的肉汤圆,以及又粑又糯的豆花烧白,给记者的童年记忆留下了珍贵一笔。

说到这,不得不提起渝中区图书馆的老馆记忆。它曾位于望龙门巴县衙门旧址旁,曾见证众多老重庆人追求知识的热情和激情。

虽然,伴随时代发展,老馆被新馆替代,馆址发生了变化,并逐渐走上了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可往昔读者们共同读书、看报、自习的画面,却永久停在了老地方。

▲记忆中的老馆影像

今日,记者有幸邀请到该图书馆老馆长和老书记,为我们讲述重庆母城图书馆的老故事、老过往,以此勉励年轻人不断学习,开拓创新。

原名重庆市中区图书馆

渝中区图书馆旧馆,曾与望龙门巴县衙门旧址门对门。根据《重庆市市中区》记载,渝中区图书馆原名重庆市中区图书馆,曾位于原市中区征收局巷6号。其前身,为“青年会通俗图书馆”,1959年6月1日,由原市中区人民政府接管。

▲记忆中的老馆影像

“市中区图书馆成立初衷,就是为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科研、为广大群众服务。在当年,是综合性的新型公共图书馆。”退休老馆长刘庭怡今年已75岁,她是该图书馆成立起初的见证者,也是第一批进入该馆工作的老馆员之一。

1961年4月,刘庭怡进馆,记忆里,中年老同事居多,这让当年年轻气盛的她有些失落。“后来逐渐发现了它的好,在这里工作就像被知识海洋包围,为让自己积极投入工作,我时常借书回家学习。在浓厚的文化氛围里,我获得了在职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个人文化素养得到了提升。”刘庭怡说,馆员们都有一个体会,那便是工作虽然枯燥,但学习充电的机会很多。只有性子静得下来的人,才能适应这份工作。

▲当年读者们学习氛围很浓厚

儿童阅览室曾受欢迎

刘庭怡回忆,该馆成立起初,馆舍条件有限。最早最受欢迎的儿童阅览室,曾设立20张儿童圆桌。

那些年,文化娱乐条件有限,孩子们最喜欢看连环画。每天下午放学后,解放碑、望龙门一带的小学生,就会在老师带领下来图书馆内阅读。刘庭怡曾是儿童阅览室管理员,她清楚记得,每桌可供5个孩子同时阅读,孩子们需依次领牌进入。而儿童读物由图书管理员配发,每5个孩子一组,每组每次能领走10本连环画。

“这组看完,就换下组就座。没有拿到书的孩子在门口安静等待。非常乖巧,娃娃们非常懂秩序。”刘庭怡回想起那一幕,内心仍旧温暖。

刘庭怡说,早年,为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该图书馆曾担任全区图书活动组织和策划工作,不仅要对学校、企业、单位等基层图书馆进行业务辅导,还要开设图书管理员辅导班。“图书馆也是社会大学,至今发挥着终身教育的职能。”刘庭怡认为,这便是它存在的最大意义。

▲当年读者们学习氛围很浓厚

馆舍扩建的背后

1997年,因行政区划调整,重庆市中区图书馆更名为重庆市渝中区图书馆。伴随文化发展需要,上世纪80年代初,渝中区图书馆受到各界重视,得到较大发展。根据相关记载,上世纪80年代时期,该图书馆藏书由原来的8万册增加到44万册,藏书范围由原来单纯的社会科学和小说,变为综合性藏书。

▲记忆中的老馆影像

“当年增加的藏书包括古籍、图书、实时新闻类书籍报刊,和各类内容丰富的专刊等。”刘庭怡说,1984年,该馆在政府重视关怀下,修建了2220平方米阅览室一栋;1986年,新建了600平方米书库;1989年,建成了800平方米的花园。期间,新设立了社会科学图书外借处、社会科学报刊阅览室、自然科学报刊阅览室和图书阅览室、自学室、工具书查阅室和内部报刊阅览室各一个。共有座位360个,每年接待读者20余万人次。接着,该馆还相继添置了打字机、电视机、收录机及静电复印机等设备,开展了多功能服务。

▲老馆长刘庭怡见证了渝中区图书馆的发展

“其实很多读者不了解,当年扩建馆舍时,馆员们付出了辛勤劳动。除渣、平地、砌砖等劳力活,馆员们全员参与。当年,重庆文化部门人员来视察工作,都被馆员们的干劲所感动。”刘庭怡回忆,那一艰苦时期,馆员们轮流做饭,力气小的女同志跑前跑后做好后勤,男同志力气大的拉板板车运料除渣,最终呈现给读者舒适的阅读环境。

▲维持馆内清洁,老馆员们曾轮流做

▲维持馆内清洁,老馆员们曾轮流做

“很团结,很振奋。”刘庭怡说,当年,大家只有一个目标——齐心协力促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扩建馆舍,老馆员们肩挑背扛献力

“一级图书馆”

由于阅读学习环境舒适,该图书馆受到老重庆人欢迎,1990年,该图书馆被授予区园林式单位。又由于该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献,开展多种形式集体外借工作,起到了中心图书馆作用。该馆在1990年被四川省文化厅授予“读者工作先进集体”,1991年获得“四川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4年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9年10月获得国家文化部授予的“一级图书馆”牌匾。

▲馆员们的荣誉

图书馆老馆长雷永佑,1972年底进馆工作,熟悉传统图书管理相关业务。她回忆说,早年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方式,主要通过新华书店采购为主。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采书途径拓宽至书刊市场和周边个体书店,同时也通过全国各类书展采购。

▲熟悉传统图书管理各项业务的老馆长雷永佑(右)

“每天,邮政人员都会大包小包地背着好几捆书报杂志来更新,馆员把阅览室旧读物换下,把新的换上,然后把旧读物分类保存,日复一日地工作。”雷永佑说,枯燥的工作也考验着馆员们的责任和毅力。

雷永佑还记得,当年,一旦有新书好书,图书馆采编人员就会收到书店或邮政局送来的新目录,通常情况下每月新书目录都会更新。而旧书,会根据书籍珍藏价值进行分类,价值相对小一些的,就会捐给学校、街道、养老院、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图书馆。

▲曾不定期在解放碑摆设杂志报刊展

那时的老重庆人热衷于阅读,清早还没开馆,就有老读者在门口等候。“那些年,馆前读报栏里的《参考消息》、《人民日报》、《重庆晚报》等新闻内容,最受读者喜欢,可以说是站着看、轮着看、争着看。”雷永佑说。

▲老读者留影

率先开启夜馆借阅模式

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国内公共图书馆有个不成文的馆规,多数是周一闭馆。那些年间,重庆范围内的公共图书馆的开馆时间,多数为人们上班的时间。

▲还未开馆,就有读者排队等候开门

“也就在那些年,人们对知识的渴望愈加迫切,我们看到有的年轻人和管理干部背着包,汗流浃背跑来图书馆占位置,带着干粮,甚至争分夺秒趁闭馆前学习、查阅、自习。我们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雷永佑说,基于此,该馆在当年开了先河,率先在全市开启公共图书馆夜馆借阅模式,日常每晚21时闭馆,为众多读者提供了安静学习环境,当年深受读者好评。

▲还未开馆,就有读者排队等候开门

从最早查阅书籍目录,凭目录卡借书,到后来开放式借书,馆藏书籍与读者面对面;从纸质卡片档书籍目录,到后来的电子目录;从曾凭身份证、工作证办借书卡,到现在手机扫二维码生成电子证;从线下人工办理借还,到24小时自助借还;从纸质文献到电子、视频、听书等多媒体资源。今年70岁的雷永佑感叹说,而今的大部分传统工作方法已成为历史,如今先进的借阅方式,已能方方面面深入读者的阅读生活,这让她和退休老馆员们感到欣慰。

▲老借书登记卡已成为历史

文化培养润物无声

今年84岁的肖增泉,1996年退休,曾任渝中区图书馆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在他心目中,图书馆是个塑人之地,尤其对读者的文化培养,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85岁肖增泉老书记,曾在该馆开办“少年之家”美术学习班

上世纪50年代,年轻的肖增泉曾在原重庆市第一人民文化馆专业美术培训班求学,刻苦学习美术。他喜欢画连环画和油画,后进入渝中区文化馆工作,期间曾担任馆长。

“后来,我被调往渝中区图书馆发挥所长。”肖增泉告诉记者,来到图书馆后,他引导年轻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是个开朗豁达的人,有时幽默风趣,他鼓励大家积极发挥强项,活跃工作氛围的同时,把本职工作干得出色。于是,上世纪80年代,“少年之家”美术学习班在该图书馆设立,暑期免费教孩子们学习美术。

“虽然这个美术学习班后来停办了,但据我所知,而今更多更丰富的讲堂在馆内开设。手机和电脑培训、普法和健康讲座等等,都开设得有声有色。”肖增泉说,他依然鼓励现在的年轻馆员们走上讲台,为馆内工作出谋划策。

▲当年读者们学习氛围很浓厚

“书本式阅读更让人记忆深刻,静静地坐在一个地方看书,心是安静的,更容易让人吸收书中的营养。现代电子阅读,没有了纸质阅读的仪式感,少了一些传统的阅读乐趣。”肖增泉认为,虽然时代在发展进步,但纸质阅读方式是不可被替代的,总有人会怀念和拾起。

▲老读者留影

欢迎您常回来看看

据记者所知,2010年,渝中区图书馆搬进新馆,位于如今的渝中区中山三路32号文图大厦。这里已向读者公示规范的服务制度,明确告知读者服务内容。其内设置自主办证机,办理操作流程易懂易操作。宽敞明亮的纸质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日常接待读者200人以上,高峰时期单日可达400人以上。这里各类藏书如今已达到50余万册,不定期还会举办少儿故事会、成年人阅读沙龙。自助借还机设成年和少儿两种,快捷方便,就连借还书籍,都可以通过自助图书杀菌机消毒。

▲当年读者们学习氛围很浓厚

图书漂流站在重庆菜园坝旅游集散中心、通远门城墙遗址公园等地设立。扫描二维码,进入“渝中区图书馆”数字阅读小程序,读者就可免费阅读正版图书、有声书、文化视频等。该图书馆2011年在区文旅委领导下,打造“总分馆体系建设”,实现了与重庆主城公共图书馆的一卡通图书借还。目前该体系有大溪沟、七星岗、化龙桥、菜园坝等6个直属地区文化中心分馆和曾家岩书院、人和书院2个与社会单位合作的分馆,以及10余个图书服务站。24小时“城市书房”,也走进了渝中鹅岭二厂工业旅游地……

▲新馆内方便快捷的自助消毒机

“这里的变化翻天覆地,我1986年进入馆内工作,既见证了传统借阅方式,也经历了它的服务模式转型升级。1999年,各界推行电脑化办公,我开始充实计算机专业知识,2010年馆里成立网络信息部,从此翻开新的一页。”今年51岁的梁斌是渝中区图书馆现任馆长,他感恩这里的培养和锻炼,也感恩读者们不断给予的肯定、批评和支持。

▲老读者们熟悉不过的那声“您好”

梁斌认为,虽然阅读方式伴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阅读内容也逾加多元丰富,阅读环境也日益完善宽敞。但文化的培养、熏陶、传承,唯独在这里永远长青。

“在这里,我代表全馆人员,祝读者们春节快乐,阖家幸福。”梁斌欢迎新老读者常来馆里坐坐。

▲老读者们依然常来新馆阅读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琅 文 渝中区图书馆供图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