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铁的使命:明信片中的南满洲铁道和大连日本桥

日军在日俄战争初期便占领俄国在辽东半岛的据点达尔尼,1905(明治三十八)年 2 月 11 日,达尔尼改名为大连。《朴茨茅斯和约》一成立,包括大连、旅顺在内的山海关以东的关东州租借权,与东清铁道的南满洲支线(大连─长春),便从俄国转移到日本。

不过,因为战争而支出巨额资金的日本,实在没有多余的经费经营铁路,便接受了美国铁路大王爱德华.亨利.哈里曼(Edward Henry Harriman)的资金援助,日美共同经营铁路(桂太郎/哈里曼协定)。

考虑到之后的对俄关系与远东情势,桂太郎/哈里曼协定确实有诸多好处,但日本国内舆论却没有接受的余地,在朴茨茅斯和谈会议中立下大功的小村寿太郎的反对下,桂太郎/哈里曼协定被撤回,1906 年 11 月 26 日半官半民的国策会社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满铁)诞生了。

满铁的经营以国际协调为方针。满铁系列的满洲《日日新闻》制作了以“满铁的使命”为题的明信片。

这张明信片开头就先说满铁“依据增进人类福祉的大纲,遵从日华共荣共存的主义”,以“公平分配资金与收益”为经营方针,视“建立东洋的模范和平乡极乐土”为目标,由日本独占满铁的股份。可是,一旦要经营铁路,就必须依赖美国提供满铁所不足的火车头、客车厢、货车与铁轨等等资源。图中的明信片清楚描述此情景。

照片里的火车头与客车车厢都是美国制的,让人想到横跨美国的大陆铁道。这样的明信片散发出日美友好的气氛。从 1908 年 10 月 28 日开始,连接大连与长春(宽城子),车程十七个小时又二十分钟的快速列车,每周行驶两个班次。

在调整满铁经营基础的同时,日本也正式展开都市建设。大连日本桥就是其中之一。“大连日本桥工程中光景”拍下了携手合作建设的技术师。

日本桥以前叫做“俄国桥”,是东清铁道的陆桥,但俄国军在撤退时破坏这座桥。日军占领大连后,应急的搭建了木造的临时桥。但是木造桥是脆弱的。于是关东都督府设计了钢筋构造的新拱桥, 1908 年 3 月完成了日本桥。日本桥全长约一百米,宽约十六米,在当时算是巨大的建筑物了。桥头建塔,栏杆设街灯的日本桥,看起来非常庄严。

大连日本桥完成的翌年,也就是 1909 年 9 月,夏目漱石接受好友满铁总裁中村是公的招待,访问大连。夏目漱石在游记《满韩之地》(1910)中,对大连日本桥有以下的评论,“只是名字叫日本桥,其实纯粹是西式的建筑,而且是必须到欧洲才能看到的建筑,优雅而坚固”。下图是“大连日本桥”的样子,拱桥的下面就是满铁的列车行走的轨道。

“让人怀念帝都的大连最美桥─日本桥”上,路面电车、汽车、人力车穿梭,也能看到通行的行人。

这座大连日本桥与东京和大阪的日本桥齐名,都是深受日本人喜爱的“日本桥”。曾经参与战前教科书编纂的儿童文学作家石森延男,在其执笔的〈早晨的大连日本桥〉(收录于战前的《小学国语读本》)中描写到:

“早晨的时钟将近八点。一位俄国老人站在下面,胸前挂着面包箱,眼睛盯着脚下的铺路石,一动也不动。赶着上班的人匆忙经过桥上,用力地挥着手杖,脚步声哒哒哒地响。(中略)桥下,载货的列车敲着钟声经过。煤炭堆积如山,火车头冒出的白烟飘散到桥上。码头那边一片灰蒙蒙的,不知那是烟还是雾。从红砖瓦建筑物间的缝隙,可以看到俄国码头……”。

大连日本桥是对比旧俄国与新日本的最好舞台。石森在写给儿童的《飞跃的满洲》中,巧妙地描述了俄国老人、赶着上班的人们(日本人)、满铁(日本经济)、煤(抚顺煤矿)、码头(大连港)的位置。大连日本桥强化了“大日本帝国”的统治印象。许多日本人阅读游记与文学作品来了解满洲,而明信片与照片则补足了文字的不足,美化了日本人对满洲的印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